第一百零八章 辯法(上)(第2/2 頁)
留於崑崙,力有不逮。
二來則是為了不至於鬧得太僵,自從慈航普渡之事後,佛家便一直在衰落,到了如今,其實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
整個淮河以北,基本上見不到幾家佛寺,即便有,也只是山間小廟獨自苦修的苦行僧。
佛家對於信徒的看重,其實比道門要高出很多。
道家講究自修,信眾只是附帶,你想信就信,不想信就拉倒。
即便有千萬信眾,對於道士的修為來說也沒什麼好處。
而佛家則不同,佛家法脈繁雜,有重自悟的,有重苦行的,但這些法門對天資和智慧要求實在太高,百餘年也出不了一位羅漢。
只有五臺山這種我渡世人,世人助我,最為容易成就金身羅漢。
故而五臺山這一脈最重紅塵信徒,信徒越多越虔誠,對於他們的修煉便越有好處。
但東南一地,本來人口便不如中原,到了如今能開發信徒的地方已經全部開發了,五臺山自從退守東南之後,百餘年間只出過一位新的金身羅漢。
休看如今五臺山還算昌盛。全山加起來還有八位金身羅漢,看著比崑崙少不了多少,可是這些羅漢最年輕的都已經一百五十往上。
年老的更是已經超過了兩百,要是不飛昇西天極樂,已經沒有多少年可活了。
要是佛門徹底衰落,單靠道家,也難以支撐。
故而此次眾多道家高人,已經預設佛門以此次水陸法會作為契機,重新進入中原。
便是王文卿也是如此。
所以還要來與佛家辯法,只是要拿捏其中一個分寸,既讓佛門興,卻又不能大興的壓過道家。
其中的分寸確是很難把握。
而王文卿明知贏不了,也不能贏,故而才提醒王浮。
王浮倒也沒有思慮那麼多,主要是為了混進隊伍進入皇宮,加上最開始認識的白雲大師,對佛家印象其實還算尚好,也並不在乎輸贏。
且如果宮裡哪位真出了事兒,五臺山的打算要落空不說,恐怕還得狠狠的栽個跟頭。
“多謝真人提醒,不過我們只是為了多長些見識,對於輸贏倒也不甚在乎,我等幾人因為參加了劉真人的接位大典,這才耽擱了時辰,如今再想加入這水陸法會便只能如此了,還請真人帶挈則個。”
聽了王浮等是去參加崑崙山的接位大典,王文卿恍然,笑道:
“原來如此,幾位道友下午便隨貧道一起登臺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