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5 頁)
展覽。
事實上,美國特工和英國特工曾多次試圖製作同樣的竊聽器,但卻都是枉費心機,“金唇”的秘密技術無法破譯。時至今日,蘇聯人的“金唇”仍舊陳列在美國中情局的博物館內。
11與美國中央情報局過招
1967年,尤里·安德羅波夫被任命為克格勃主席,他對政治情報抱有相當大的期望,希望它們能為蘇聯對外政策,特別是對美國政策的制定提供充足的依據。上任後不久,他在致克格勃黨員積極分子的報告中宣稱,克格勃一定要有影響國際危機結局的能力,絕不能再次出現“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的那種現象。
安德羅波夫命令,克格勃在三四個月內,就“主要對手”及其盟國現在和將來的政策準備一份報告呈交中央委員會。安德羅波夫認為目前在美國的情報活動開展不力的主要原因是克格勃在美國缺少足夠的優秀間諜。他強調,只有招募到真正優秀的間諜,克格勃才能得到真正的高階情報。
雖然安德羅波夫強化了他個人及克格勃對蘇聯外交政策的影響,但是他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卻未能實現。克格勃駐美情報站的PR線(政治情報處)並沒有能夠實現他的期望。
1968年,克格勃駐紐約情報站鬧出了一場涉及站長、前國外情報局一處(北美洲事務處)處長尼古拉·潘捷列莫諾維奇·庫列別亞金的醜聞。
當時,克格勃中心收到了一份來自紐約情報站內部人員對庫列別亞金的控告材料。經調查證明,他進克格勃時提供的學歷檔案是偽造的。事實上他並沒有完成在校教育,而且還逃避了兵役。這些都與他的檔案材料不符。中心擔心如果在華盛頓就揭穿他的罪行,庫列別亞金可能會叛逃,於是就通知他說他已經被提升為國外情報局副局長,並要求他回蘇聯上任。但是他一到莫斯科就被克格勃開除了,而且還被開除了黨籍。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克格勃駐華盛頓情報站政治情報處的表現比紐約站強得多。這主要應該歸功於兩個主動上門者。1965年9月,羅伯特·利普卡——在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工作的一個20歲的軍人——來到位於第16大街、與白宮僅幾個街區之隔的蘇聯大使館,聲稱他負責高度機密檔案的粉碎工作。這讓蘇聯方面興奮不已。代號為“丹”的利普卡可能是自特德·霍爾——1944年在洛斯·阿拉莫斯參與曼哈頓計劃時為蘇聯駐紐約情報站工作的19歲的克格勃間諜——之後,蘇聯在美國發展的最年輕的能接觸到機密檔案的間諜。利普卡的檔案中提到,他很快就掌握了政治情報處傳授的情報工作方法。在以後的兩年裡,透過死信箱以及與一位專案官員保持“一擦而過式”的快速接觸和會面,他與情報站進行了約五十次聯絡。
奧列格·丹尼洛維奇·卡盧金,年輕的克格勃政治情報處的負責人,在自己狹窄的辦公室裡花了“不知多少時間”仔細審閱利普卡提供的大量資料,從中挑選出最重要的內容,並用電報發回莫斯科。然而利普卡完全是出於經濟目的才向蘇聯人提供情報的。利普卡在找到蘇聯大使館後的兩年內總共得到了27000美元,但他仍然不滿足,並多次威脅要終止與克格勃的聯絡,除非給他更多的報酬。
1967年,利普卡服役期滿後離開了國家安全域性到賓夕法尼亞的米勒斯維利大學上學,可能考慮到已經不能接觸到情報,他再保持與蘇聯情報站的聯絡已經沒有什麼意義,8月份他終止了與蘇聯情報站的聯絡。利普卡為了阻止克格勃再次與自己聯絡,在寫給情報站的最後一封信裡稱自己是為美國情報部門工作的雙重間諜。但鑑於他提供的秘密檔案的重要性,克格勃認為他肯定是在撒謊。至少在以後11年裡,情報站和一些特工斷斷續續地試圖恢復與他的聯絡,但是都沒有成功。
利普卡停止間諜活動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