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2/2 頁)
》,它們是德國、挪威、土耳其和韓國。
1988年,蘇格蘭記者敦康&iddot;坎貝爾(duncan capbell)率先揭露了這個梯陣系統的存在。然而當時,他的文章《有人正在聽著》並未產生強烈反響。直到1995年,加拿大首先曖昧地表示&ldo;和某些最親近也最日久的同盟進行過外部情報交換&rdo;。其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政黨輪替也使得過去情報機構監聽的機密得以昭然天下。伴隨著這些《英美協定》合作國間不信任關係的加劇,美國國家安全域性(nsa)開始獨攬這一龐大情報體系的最高控制權,只將經過適當過濾的情報與其他合作者分享,那些洩露機密的合作者還不在此之列。1999年3月,澳大利亞承認&ldo;曾在《英美協定》框架下,與相當於間諜組織的情報機構合作,蒐集來自海外的訊號&rdo;。
1999年5月,受歐洲議會的委託,還是那個敦康&iddot;坎貝爾,寫出了名為《全球電子監控》的報告,並將其出版[6],這一揭示梯陣系統和目標監聽如何運作的書籍立刻在公眾中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反響。
如今,地球上已經沒有一寸土地可以逃脫它的監控。
&ldo;它&rdo;的內部如何執行?
情報蒐集開始於對初始電磁訊號(情報訊號或sigt)的分析,而這些電磁訊號則來源於通訊中的雷達或其他所有遙測定位系統所使用的波段(如無線電、衛星)。這些訊號隨後被重組為各種不同的網路:‐‐t(unications tellce:通訊情報):監聽透過無線電波段傳播的通訊(有線通訊或電磁波通訊:電子郵件、簡訊、傳真……)
‐‐elt(electronic tellce:電子情報):電子裝置發射的電磁資訊(雷達)。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