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 頁)
我的不快樂寫出來,說明我的父母的開明。
其實,我沒什麼難受的地方,從小到大我都是被呵護著的。
我的游泳教練說:你真是個幸福的孩子,父母就你一個,不愁吃,不愁穿,什麼都把你考慮得好好的,哪像我們農村的孩子。
他說的都是物質的,我的不快樂都是一些感覺。
他更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家裡只有我一個,父母的兩雙眼才特別集中,他們時刻不停地盯著我——這就是一個獨生子女的無奈。
一件事,彼是快樂,此卻痛苦,完全是性格和人生際遇的差異。但是它帶給你的衝擊,卻難以磨滅。
一、對父母的“恐懼”
“跟你說了多少次,說話的時候不要拿手指指著人,這樣不禮貌!”
“被子疊了沒?抽屜收拾了沒?”
“數學作業多少分?”
“小孩子不引導、不教育,是不會成才的!”
“……”
我覺得我活得很苦。
放學回家對我來說並不快樂,儘管上學的時候我也不那麼開心,但起碼面對的是小朋友——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但我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想什麼。對父母的恐懼遠遠超過了對學校的恐懼。
外婆是一個老式家庭出來的人,規矩大得很。她從小訓練媽媽“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不準隨便串門子;大人講話小孩子不準隨便插嘴;吃飯不準吧唧嘴、不準說話、不準離開飯桌;飯前便後要洗手;還有定期洗澡、洗頭;包要放什麼地方;衣服要放什麼地方;什麼東西應該放什麼位置一點都不能錯,總之,一切都做對了,就是一個標準的淑女。
令人不解的是,媽媽非常認可這一切;而且又把這一切原封不動地都搬到我的身上,她自己都沒做到,可她希望女兒能做一個標準的淑女。
爸爸是他那個時代的公子哥兒,而我大概繼承了他的“優點”,許多東西我不用學,就可以和他做得一模一樣。也許正因為媽媽的反覆強調,我的骨子裡竟誕生了一股反叛意識,媽媽讓我做的,當著她的面,我就照做,身子一轉,我照樣我行我素,令到媽媽常常暴跳如雷,而我和爸爸卻若無其事地幹著自己的事情。
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老是丟三落四,我對學習向來不感興趣,除了大考我是認真對待,平時呢,這次考試我考了60分,不耽誤我下次考100分。他們根本搞不懂我,一定以為我是個笨蛋,其實我一點都不笨,我就是不想老是那麼重複地寫作業、做題目。大人們根本沒從我們的立場考慮問題,每個星期都有一個單元測驗,次次都弄個100分,多乏味啊!從小到大,我就煩這些,平時測驗,我幾下就寫好交上去,懂了不就行了?只有到大考,我就會十分認真,前幾名是沒有問題的,他們也就開心了。
我不到樓下去玩,也不到小朋友家玩,更不邀請小朋友來家玩。我喜歡一個人幻想、瞎想,我把我的許多想法述之文字,所以我的作文寫得好,我也很會講故事,我一邊講還一邊編,我也很能唱歌,唱歌能抒發我胸中的憋悶。
二、真想做個“壞”小孩
生命中第一次被人用敵意的目光注視的是我的鄰居——比我大兩歲的隔壁姐姐。隔壁姐姐好像天生的就對我有一種敵意。也許是因為各自媽媽的生活觀的不同,影響了兩個同齡小孩之間的交流。
我的媽媽一舉一動都要表現出一種大家子氣,而隔壁姐姐的媽媽上大學前是一個農村孩子,很不會料理家務,家裡亂糟糟的,被子不疊、桌子不抹、地下到處是灰塵。而我的家呢,總是被媽媽收拾得一塵不染。我的身上永遠是乾乾淨淨的漂亮衣服,頭上扎著蝴蝶結,腳上蹬著小皮鞋,什麼時候都打扮得像一個洋娃娃似的。
每天每天,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