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漢壽縣油港 ;中學創辦於1979年(其前身是1919年開辦的油港私塾),是全縣惟一一所有5000多學生 ;的鄉鎮的初級中學。學校地處沅水和資水的結合部,北倚常德,南臨沅水。校園規劃整齊,功能分割槽合理,古樹參天,環境優美,是求學健身的理想場所。
學校佔地面積60多畝,校舍面積19000多平方米。教學樓、微機房、語言室、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活動室、藝術教室、實驗室、學生公寓、綜合服務大樓等教學和生活設施,以及田徑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乒乓球室等運動場所一應俱全。
一流的硬體裝置需要一流的文化來打造,正如羅伯·高菲和蓋瑞斯所言,建築物立起來之後,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樑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築物將會倒塌。文化對於學校教育質量來說就是這樣。
沿著頗具江南古鎮特色的太白湖而下,穿過簡單、開放而又有現代氣息的校門,你能看到花園般的學校。跨入校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幢高聳的柊合樓——然後是並排而立的三幢教學樓,首先映入眼簾是樓頂以“誠”為主題的校訓‘誠以立身,儉以養德,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十六個鍍金的大字把三幢本沒有生命的建築物賦予了豐富的內涵,不過,這只是學校在誠信文化建設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質量是立校之本,文化是興校之魂”,學校劉校長多年前就有這樣的認識。2006年,學校藉助省文化課題立校的機遇,大做文化興校這篇文章,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摸索出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文化之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油港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悠久的歷史,本身猶如一本厚重的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悠久的背後必定有其得以生存的密碼。翻開校史,課題組成員研究發現:無論處在什麼年代(包括紅色風暴時期)都有一批愛崗敬業的老師和一批勤奮好學的學生。教師愛事業,學生素質高,必然得到社會的讚譽,長期的積澱,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對油中的認可。油中對家長和學生負責的精神,是一種對教育的誠信,久而久之,誠信成了油中的精神核心。在誠信文化的影響下,油中片的子弟,包括全縣其他鄉鎮的子女都願意把子女送到油中就讀。
誠信文化的源由還來自於學校老校址太湖李白畫像旁的一副對聯——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這幅對聯是對油中文化最好的詮釋,“誠”是儒家修身立命之本。《中庸》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課題立項之初,把“誠信”列入研究的課題,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有其源遠流長的文化和深刻內涵。
學校校後門有一條沅水河,它見證了客家人的繁衍和發展、油中學生有不少都是客家子弟。客家人有其特有的文化現象——崇尚耕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對知識的虔誠,對人才的尊重,其實也是一種“誠”,客家人相信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悠久的歷史,早而有之的太湖對聯,客家人心中的“誠”,是學校誠信文化的根基,課題組在尋根溯源中找到了依據。
從校史中發掘誠信文化,這僅僅是課題研究的第一步,而真正讓師生認同誠信文化,並讓這種文化深入師生的思想化為自覺的行動,才是實施誠信文化的初衷。
 ;。。。 ; ; 第七十八章我的幸福寶典之誠立身
加強誠信建設關鍵在於制度化。誠信精神的樹立、誠信風尚的培育,離不開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但僅靠道德教化、叩問良心是遠遠不夠的。加強誠信建設,必須用制度保駕護航,把道德倫理的柔性規範與制度法律的剛性約束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誠信建設制度化常態化發展。今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