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白鹿塬上(第2/3 頁)
請專人紡織,專業的織女速度還是很快的,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厲害的三日斷五匹,老織工甚至夜晚摸黑都能紡織不影響。那些頂級織工,複雜名貴的散光綾,每匹值萬錢,她們兩月就能完成一匹。
普通農婦每年絹布產量都差不多,一受桑、蠶量的影響,二是家務太多。
至於說唐代的桑樹,其實一直以來都是樹桑,懷玉說的那種是後世的地桑,要定期修剪,截幹留枝,這樣能控制生長,方便採摘,甚至每年出葉早,產量高,但需要更多的肥料,以及更多的人工精細管理。
而初唐不管是種糧還是種桑,都屬於粗放式管理,既缺肥料也缺勞力,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去反覆修剪。
另外樹桑有個好處,是可以間種糧食,每畝桑地大約還能收正常一半的糧。
老武說他們清河這邊的地都是白渠澆灌的好地,每畝最少能產一石五,二十畝桑樹間種糧食,年景好也還能收穫十五石糧。
武家是地主,卻也缺人少肥,三百畝地,除種了幾十畝桑榆棗樹外,其餘二百多畝地除去出租的,剩下的分成三份,輪耕休種以蓄養地力。
“你們馬上又要分三百畝地,大概會分到北邊塬上去,那裡缺水乾旱,比我們這邊地要差,咱們離的遠也種不過來,到時也只能出租了。”
“不能僱人嗎?”
“現在哪有那麼好僱人。”
地主們地多,一般也都是直接出租給別人,分成收租,也有直接僱人的,僱人又分兩種,一是招夥計,地主出田出種子甚至出耕牛農具,最後收成跟夥計約定分成,因為地主出的東西多,所以地主分成比直接出租拿的更多。
還有一種則是招長工,地主包吃住,說好一年給多少糧,年節時可能還要給長工提供些肉食等,地裡收成則全歸地主。
也有平時少招點長工,農忙時再多招些短工來幫忙的。
不過眼下唐初,不少百姓也都分到了一些田地,所以大多數都是再佃種一些地,想招長工夥計也難。
普通一戶百姓,大約能耕種四十畝地,若是再種桑二十畝,養十筐蠶,已經是最大的生產上限了,若是年景太平,收穫後繳納租調後也還能維持溫飽,略有盈餘。
但假如這地不全是自己的,是佃種的官田或地主家的,還要交租的話,那就只能勉強溫飽。
“娃,你想尋個啥樣的女子,耶幫你尋去。早些娶妻進門,也早添丁進口,也多個幫手。”老武提醒兒子,也是希望讓兒子能夠早安穩下來。
羊骨湯還沒喝完,武家部曲侯三一家子就跟武柳氏、大姐還有王姨娘她們回來了,後面跟著武家侯家的孩子,他們揹著大筐的桑葉,滿載而歸。
她們前腳剛進院,武懷義和程處默幾個也跟著回來了。
“事情辦的咋樣?”老武上前迎接。
“我們先去了李家莊見了里正,然後一起去了縣城,拜見了張縣令,懷玉的戶口沒問題類,我們的地跟劉叔說的一樣,鄉里沒有地可分,張縣令挺幫忙,讓戶曹調閱了土地檔案,最後說給懷玉在白鹿原長坳分一百畝地,給我在豐原和孟侯原各分一百。”懷義挺高興,雖然一早起來就馬不停蹄的跑。
但結果不錯,戶口辦好了,地也落實了,張縣令對程處默拿著秦王教來辦事,更不敢怠慢,他不僅馬上給安排了地,還特意是挑了最好的地了,整塊的地,原本是沒官的罪產,如今是官田,特分給他們。
三原縣之名,本就源於北部的三個塬,孟侯塬、豐塬、白鹿塬。關中是平原地區,但也有不少塬。
相比起清河這邊的渭北平原,三塬就條件差多了。
“那回頭得好好感謝下張縣令。”老武也搬來這十年,很清楚知曉三原的情況,南邊是清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