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第1/2 頁)
加國民革命,於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在五原誓師,西安被圍已達八月之久。據馮玉祥說,當時他的作戰方
略,本有&ldo;由南口攻北京&rdo;和&ldo;解西安之圍而出潼關&rdo;兩條路線,後因李大釗先生的建議,他才決定採用往
西安出潼關的計劃,卒於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解西安之圍。(見馮著《我的生活》第六一九頁,上海教
育書局民國三十六年初版。)
2條件全文見宋雲彬著《中國近百年史》,第二四七頁‐第二四八頁,新知書店,民國三十七年港版。
第三章清黨與寧漢對立
武漢南昌間建都之爭迅即轉化為軍權與黨權之爭;接著又激盪成為蔣氏所領導的反共陣
線,與武漢所領導的反蔣陣線的對壘。這個劇烈的鬥爭形勢演變的結果,是蔣氏逐漸佔了上
風,武漢則相形見絀。因為蔣氏不僅握了兵權,而且獲得舊社會保守勢力的支援;南昌克服
之後,顯然又得著外力的支援。而武漢的反蔣陣線卻具有先天的不穩定性,意志又不統一,
因而易為蔣氏的反共旗幟所擊敗。
武漢方面因建都問題展開反蔣攻勢時,聲勢原是頗為浩大的。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四日,
武漢三鎮國民黨組織舉行代表大會,董必武任大會主席,致開幕詞。聯席會議主席徐謙往會
發表演說,強調維護黨員,軍事領袖必須服從黨的領導等等言論。會議透過下列決議:一、
加強中央權力;二、統一黨的領導機構;三、立即召集中央全會解決黨的問題;四、歡迎汪
精衛復職;五、昏庸老朽之輩站開;六、擁護國府外交政策,反對黨內反動分子與帝國主義
妥協的企圖。會場並高呼&ldo;打倒張靜江!&rdo;&ldo;反對軍事獨裁!&rdo;&ldo;反對反動派!&rdo;等口號。這一動
人的舉措,不用說,自然是國民黨左派和中共協同進行的傑作。
武漢南昌雙方,都曾主張召集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第三次全體會議,以解決黨內糾紛;但
對會議的地點,則各堅持要在本身勢力範圍內舉行。換句話說,蔣氏主張在南昌,聯席會議
則主張在武漢。此外,雙方又都標榜著以&ldo;救黨&rdo;為己任,互責對方違反黨紀。蔣氏曾指徐
謙竊據黨權,漠視他的國民黨中常會主席的職權。
對於會議地點的爭執,勝利屬於武漢。因為當時大多數國民黨中央委員都薈集在武漢,
而且一致主張在武漢舉行;使蔣氏覺得如果堅持己見,無異自招獨裁之譏;同時,他正銳意
經營東南,已有實力第一的想法,根本就瞧不起甚麼會議的決定;而且南昌的國府主席譚延
闓從中百般疏解,力勸蔣氏不必走向極端。因此,這一次爭執乃告解決。譚延闓終於在三月
69/185
----------------------- pa 221-----------------------
《我的回憶》第二冊
七日偕陳果夫等到達武漢,蔣與張靜江則留駐南昌,未出席這次大會。
從莫斯科回來的譚平山於二月底到達武漢1,他積極支援鮑羅庭的反蔣政策,並成為中
共參加國民黨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他對中共與國民黨左派的合作,抱樂觀態度。他曾描述斯
大林對於中共中央那種脫離國民黨自謀獨立發展的傾向,是不贊成的;而對於他與國民黨左
派的友好合作關係,則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