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帶孩子體驗老四九城名吃(第1/2 頁)
當小公主對某件事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婁曉娥並沒有強行干涉,而是給予她充分的自由和支援。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小公主接觸到了繪畫,從此便愛上了這項藝術。婁曉娥發現後,便為她尋找了最好的繪畫老師,鼓勵她盡情地發揮創造力。
幾年後,小公主的繪畫技藝有了顯著的提升,她的作品甚至在一些比賽中獲得了獎項。婁曉娥見證了小公主的成長和成功,心中的喜悅難以言表。她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而小公主的未來也將會充滿無限可能。
隨著小公主的年紀增加,婁曉娥也經常帶著孩子去吃一些老字號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老四九城清真老字號“一樓、兩烤、三軒、四順”。
四九城清真飯館兒佔有餐飲業的“半壁江山”,分東西兩派,東派以炒聞名,講究大汁大芡,西派以燒扒為主,講究白汁小芡。老四九城的清真飯館從名稱上就很容易與大教館子區別,很少用“堂、樓、居、園”來稱謂,多用“軒、順”等。
清末民初曾有過“元興堂”,是冷莊子,抗戰前就已停業。現在國營清真館子級別最高的鴻賓樓是新華國成立後從津門遷來的,非四九城老字號,更不能列入大教的“八大樓”。通州小樓不是“樓”,正名“義和軒”。
近年又有不少新疆風味的清真餐廳在四九城興起,如新疆餐廳、吐魯番餐廳、西域食府等等,與老四九城清真飯館不是一個系統。現在仍存的四九城清真飯館老字號當屬“兩烤、三軒、四順”。
“一樓”:鴻賓樓
鴻賓樓於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創辦於津門,是一家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新華國成立後,考慮到當時京城餐飲多是山東口味,在政府的指導協調下,各地知名的特色飯館開始陸續進京,鴻賓樓也正是在那會兒應總理之邀從津門搬到四九城的。斗轉星移,鴻賓樓來四九城已經整整五十年了,並以其獨特的菜品和精湛的技藝博得了四九城百姓的讚譽,而且還贏得了“京城清真餐飲第一樓”的美譽。
“兩烤”:烤肉和涮肉實為蒙滿民族傳來的軍旅食法。
一烤為烤肉宛,始於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創始人是大廠一宛姓回民,先在絨線衚衕西口外經營烤肉,後在宣武門外安兒衚衕西口有了門臉,故稱“安兒衚衕烤肉”。兩間屋子,兩個炙子。炙子是若干粗鐵條併成的,中有細縫,既非鐵鐺也非炮肉的鐵板。
以松木為燃料,肉以牛肉為主,先由多種配料調好,再由食客自己在炙子上烤熟,烤時有油從炙子縫中滴下松木,形成混合香味。
許多食客都是一條腿站著,另一條腿支在長凳上,邊烤、邊吃、邊飲酒,俗稱“武吃”。那時宛家哥倆兒經營,弟專門選肉、切肉,哥支應顧客。不用寫單子、對單子,吃完一數盤、碗、碟,馬上報出肉多少、酒多少、燒餅多少、粥多少,共多少錢,絲毫不差。後來在原地擴大,增加炒菜。
另一烤是烤肉季,始於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創始人是通州回民季德彩,原在什剎海東北岸經營烤肉,民國初年在銀錠橋北有了門臉,位置極佳,食客可以邊吃邊欣賞湖中及西山景色。烤肉季以羊肉為主。新華國成立後,門臉略北移址,擴大經營,增加炒菜。
“三軒”:即老四九城清真飯館最有名的兩益軒、同和軒和同益軒,號稱“三軒鼎立”。
兩益軒始於民國初年,位在前門外李鐵柺斜街(今鐵樹斜街)三元客店,後遷至對面擴大經營,銳意革新,使清真菜從鹹味口重變為鮮香清淡、甜鹹適度,很快食客盈門。引進南方烹調手藝,改革京菜風味,創出京都大菜。酥鯽魚是兩益軒的招牌菜,馬連良每來行宴或便酌,都要點個菜。後輾轉搬遷,最後在牛街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