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第1/2 頁)
王陵覺得有道理,立刻和陳平等商量,陳平和太尉周勃也都表同意。王陵便立刻依張闢強計劃,呈請呂太后重用呂氏一黨。
如此果然解決了太后心中的憂慮,太后也才為地為孝惠帝哀悼而痛哭了。
惠帝生前,呂太后便令張皇后取他人之子讓養之,並殺害其母親,以此子為太子。
惠帝崩逝後,太子即皇帝位,是為少帝,由於年紀尚小,由呂太后臨朝稱制。
反對呂氏封王,王陵罷職
正式稱制以後,呂太后讓為呂氏一黨已取得絕對優勢,便欲晉封諸呂氏為王,以確定劉氏、呂氏共享政權的情勢。
她將這個意見,詢問右丞相王陵時,卻碰了一個硬釘子。
王陵非常不贊成地表示:
「高皇帝在世時,曾刑白馬和諸大臣、將領盟誓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太后要晉封諸呂氏,是違反高皇帝盟約的。」
呂太后非常不高興,但面對王陵,她倒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請教於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想不到,陳平和周勃竟然表示:
「高皇帝平定天下時,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稱制,封諸呂子弟為王,並無不可。」
呂太后聽了很高興,便宣佈罷朝停止討論。
王陵很不高興地責備陳平和周勃道:
「當的我們和高皇帝歃血盟誓:「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你們兩位不是也在現場嗎?如今高皇帝崩逝,太后稱制,欲封呂氏為諸侯王,你們卻順其意討好她,背棄盟約,日後有何面目見高皇帝於地下?」
陳平和周勃卻苦筆解釋道:
「如今太后稱制,我們反對到底,必造成內爭,危及國家安全。太后一生氣,殺盡劉氏諸王,對劉氏政權反而是不利的。」
王陵:「難道你們想這樣就妥協了嗎?」
陳平:「如果要守住原則,當朝力爭,臣等絕對不如君相。但欲設法維持國家安定,運用智謀保全劉氏後代,可能君相不如我們了。」
王陵也無言以對。
不過這個血性漢子仍不願讓步,便主動辭去右丞相之位。
呂太后也不敢得罪他,仍以王陵為皇帝太傅,但王陵不願接受,告老還鄉,從此不問政事。
劉氏、呂氏統統有獎
王陵辭職後,呂太后便以陳平為右丞相,而升任太后派的領袖闢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此時政事全由陳平處理,審食其仍負責宮中監管,如郎中令。然而市食其因為接近太后,反而擁有更大的權力,公卿大夫有事寧可暗中和審食其商量,而不問右丞相陳平的意見。
不過陳平也暫時隱忍,不和審食其爭權,以免朝政陷入內爭而混亂。
上黨太守任敖曾為沛縣獄吏,對當時落魄中的呂太后出手援助,也得到太后破格任用,提升為御史大夫。
由於朝廷的領導人——號稱三公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4人中有兩人是呂后自己的親黨,另外兩人也公開表示順從,因此呂太后的膽量更大了,她決心乘機建立呂氏政權。
她首先追尊其父親臨泅侯呂公為宣王,以及已經去世的長兄呂澤為悼武王。
由於死人對大家比較沒有壓力,反彈力量較小,但只要先有呂氏為王的先例,日後要晉封呂氏便容易多了。可見呂太后仍相當顧慮諸功臣的反應。
正好,呂太后的獨生女——嫁給張敖的魯元公主也去世了,太后便將其子張偃封為魯王,追諡魯元公主為魯元太后。這樣總算又有一個非劉氏的諸侯,而且是高皇帝的外孫,大家比較不會反對,更增添日後呂氏為王的合法性。
但在正式晉封呂氏一黨為諸侯王前,呂后仍先立惠帝劉盈的養子劉強為淮陽王,原淮陽王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