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第1/2 頁)
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呂后只能相信呂氏的兄弟和親自己的大臣,和這些享有軍權和地位的元老重臣間,關係也變得尷尬而緊張。
不論哪一步,稍微不小心,都可能引發武裝衝突,使這個新建的漢王朝,陷入分崩離析的地步。
在這樣的「作好無償,弄破得賠」的時代中,負責掌握國家大舵的前後兩位宰相——蕭何和曹參,卻成功地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清靜無為「蕭規曹隨」。
不但度過了空前大危機,更為中國歷史上最清明的文景之治,和最雄偉的漢武帝國際化大政策,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劉邦大傳--第一章 蕭規曹隨
第一章 蕭規曹隨
曹參:「是啊!陛下講得非常對,我們是都不如他們啊!如今高皇帝和蕭丞相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經夠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謹守職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嗎?」
奉命斬樊噲,陳平放水
臨死之前,最讓劉邦放心不下的,仍是寵姬戚夫人和愛子趙王如意的安危。
他深知只要自己一死,呂后一定立刻有動作,戚夫人和如意將陷入痛苦的悲劇中。
劉邦決定趁自己一息尚存,必須為這對母子盡點心力。反呂氏的臣僚乘機向劉邦密告:
「樊噲的妻子是呂后的妹妹,樊噲是呂氏力量的最大支柱,如今又擁有大軍,只要皇上一死,樊噲必會以軍力誅殺趙王如意母子!」
病重中的劉邦腦子已不甚清楚,加上這件事又是他所最關心的,乃秘密召見陳平,囑以欽命:
「立刻傳檄到燕地,罷樊噲軍權,教周勃立刻以代地軍團司令兼領樊噲軍隊,並當場斬殺樊噲。」
其實樊噲非但忠於劉邦,而且頗識大局,根本不可能因自己與呂后間的特殊關係,擾亂國家大事。
陳平知道劉邦已頭腦不清,因此也不敢當面勸止,只得拿著劉邦的欽命,火速去見周勃,商量應付的對策。
陳平對周勃說:
「樊噲是皇上的老朋友了,對國家的功勞又大,況且還是呂后妹妹呂嬃的丈夫,至親又貴。現在皇上只是一時生氣便想誅殺他,雖已下命令給我們,但也有可能馬上便會後悔,我想還是不要殺他,先將他押解回京,再由皇上自己處理吧!」
周勃也同意陳平的看法,況且他和樊噲也是年輕時故友,彼此瞭解甚多,他根本不相信樊噲會做出對國家不利的舉動。
兩人決定不入樊噲軍中,以免逼人太甚,可能會造成樊噲軍團幹部的反彈,就算樊噲服從皇令,也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因此,他們在營外設軍令壇,以皇帝持節召見樊噲。樊噲在這以前,也已接到情報,不過他仍頗識大體,自己反縛入見,坐入檻車中,由陳平監運回京。
並由周勃暫代北方軍團的總司令。
陳平在返回長安前,便接到劉邦去世的訊息,他害怕樊噲之妻呂嬃向呂后讒言,乃急速先行至長安。半途正好碰到傳達皇上去世訊息的使者,並詔令陳平和灌嬰立刻屯兵滎陽,以防諸侯有變。
陳平接詔,火速返回皇宮,悲傷痛哭,並自請得宿衛禁中,陪伴劉邦靈柩。呂后也深為感動,乃令為郎中令,輔佐劉盈。
之後,呂嬃向日後說陳平壞話,但呂后已接到陳平事先報告,故不聽呂嬃之讒言。
樊噲隨檻車至長安,呂后便當場赦免之,並復其官位爵祿。
目後整肅劉氏諸侯
劉邦在世時,呂后對異姓諸侯王,非常不安,她認為伴隨劉邦創業的有力夥伴,不可能支援年幼的繼承人劉盈,因此一定要在劉邦去世前加以整肅。韓信和彭越幾乎是由呂后主導誅滅的,英布和盧綰的造反,也是針對呂后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