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3 頁)
理清了發展的思路,做好了進軍合肥的準備後,我開始考慮江東六郡的經濟發展計劃。原來江東一地地富民饒,乃是魚米之鄉,本該富甲天下,可是由於連年戰禍,天下動亂,盜賊橫行,卻弄得田地荒蕪,民不裹腹。我要想以江東為基地,必須得有一個安定、富饒的六郡為基礎才能成事。但要發展好江東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啊,最重要的便是農業,因為農業為立國之本嗎!但是首先必須剿滅江東各地流竄不止的大大小小無法計數的流寇、山賊,此患不除江東永無寧日,更談不上發展什麼經濟。但現在我軍名將不少,剿滅應該不難,無非多花些時間罷了;其次:江東土地兼併比較嚴重,可耕地大部分掌握在一些門閥大族的手中(我陸氏一門也是掌握了大量的土地),百姓根本沒有多少耕地可用。若想穩定民心,使百姓有飯可吃,必須要讓豪門貴族大出血,割讓部分耕地於民,我陸氏當然要一力帶頭,否則改革無法進行,這樣可解決部分問題。另外江東畢竟地廣人稀,雖然現在六郡人口總數還沒有統計完畢,但我估計頂多也就兩百餘萬人,佔據現代的蘇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實在是幅員廣闊,荒地甚多。若鼓勵流民自己肯荒便歸自己所在地,每年只須按畝數交租便可,應該就可以基業解決江東民眾的溫飽問題了。要知道在三國時,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尤以中原地區的破壞最為嚴重。原來經濟繁榮的河南和關中地區殘破不堪。長安是西漢都城,遭受董卓及其部將李傕、郭汜等人的破壞,幾乎成了空城,附近幾百里內不見人跡,「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是東漢都城,遭董卓的燒殺搶掠,變成一片焦土。一九六年,漢獻帝逃回洛陽時,下級官員要「自出樵採」,因為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已經沒有多少人供他們驅使了。其它一些城鎮的情況也差不多,「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冀州在順帝時有戶籍的人口近五百萬,曹操打敗袁紹,佔據冀州後,對部下說:「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冀州人口銳減到如此程度,還被稱為大州,其它各州人口減耗的情況不說自明。大小軍閥們佔據大小城鎮,過著「飢則寇掠,飽則棄餘」的搶掠生活。他們到農村,就像蝗蟲掃蕩莊稼一樣吞吃老百姓,直到無可再吃時。袁紹的軍隊在河北,不得不靠採食桑椹過活。袁術的軍隊在江淮不得不捕食蛤螺充腹。軍隊可以隨便搶掠,尚且如此,老百姓的情況,更可想而知了。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手工業和商業也自然隨之衰落了,甚至出現了物物交換的局面,錢幣在一個時期內被穀物、布帛代替了。在生產遭到如此嚴重破壞的局面下,社會上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恢復生產,將勞動力和土地結合起來。誰能夠解決好民眾溫飽的這個大問題,誰就能在各地主武裝集團的兼併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十二章 東吳革新賢才聚二
三軍用命得合肥
剿賊是發展的基礎,興農是發展的前題,必須首先解決,才能談到後續的發展。後續的發展我想主要是幾個方面:一、大力興奮教育,當然,為了鼓勵正確的思潮發展,學堂絕不有隻教所謂的儒學,只要學生喜愛,諸子百家各種課目皆要開設。以此抵消儒學使民懦弱的消極影響,發揚儒學愛國愛家的精華思想。對國家日後的發展大大有利。二、開礦練鐵及製鹽。軍隊若要打仗,民眾要耕作,都離不開鐵器等礦產的支援,所以要想打大仗,要想發展好農業及工業,必須要大力辦好採礦業、冶金業。另外為了發揮我江東瀕臨大海的優勢,建立大規模的鹽場規模化製鹽向內陸等地出售,這是一個利潤大大的專案,可以富民也可以強兵。三、科技的發展。如果沒有科技的發展,各種工業、農業改革的速度必定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提高優秀工匠的社會地位,鼓勵其改革、發明先進的生產工具。想想現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