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四百九十一章 授課(第1/2 頁)
“影拓”到此得到了大成,用該技法手拓之器物全形,器形準確與實物不二,紋飾清晰,絲絲入扣,銘文規範,筆畫有秩,效果逼真,賞心悅目,為重鑄全形拓昔日的輝煌注入了濃重的一筆。
它不僅僅是資料,優秀的拓畫,本身也成了一件精美藝術品。
然而就是這樣一門對中國金石研究無比重要的工藝技法,曾經一度失傳了。
國家圖書館,中國文物遺產研究院,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都收藏了大量的藏器拓本,這些拓本很多都來自晚清民國時期的學問大家,比如陳介祺的簠齋本、劉體智的善齋本、端方的陶齋本、孫壯的雪園本、陳寶琛的澄秋館本、王辰的鐵庵本等。
這裡頭還有周至的半個祖師爺,甲骨四堂的羅振玉的雪堂本。
從去年開始,各項非遺產業逐漸開始得到國家的重視,而在書畫藝術門類當中,雙鉤複製法,套印雕版法,以及影拓法,被列為了重點恢復的三門技藝。
有資料和大量影拓珍品在庫房裡,國博和故宮的老師們將之恢復起來也不難。
這其中雙鉤複製法主要用來複制高檔的書畫複製品,雕版套印用於最大程度還原水墨畫作,這兩項現在是榮寶齋的強項。
而影拓法,當然就在青銅藏品最多的國家博物館予以恢復了。
影拓研究室的老師們很喜歡麥小苗這個開朗大方的漂亮小姑娘,送了她一卷師酉簋的影拓掛軸,可把周至給羨慕壞了。
師酉簋通高22.5厘米、口徑19.1厘米、足徑20厘米,從器形、紋飾、銘文看均屬於西周中晚期的典型樣式,這玩意兒是一套四件,大小基本一樣,拓印的這個是編號為甲的那一件。
影拓上的師酉簋分作三幅,下部一副是立體拓,器物與原器大小完全一樣。口沿兩側有一對獸首半環耳,耳上之獸的獸角呈螺旋狀,垂珥上有獸身狀紋飾。蓋沿、器口沿分別飾以大小相間的重環紋,圈足飾單體重環紋一週,蓋面及腹部飾瓦稜紋。所有的細節全都一一拓印了下來,足見精美。
而上面的兩副圖則是師酉簋的內蓋和內腹,師酉簋的蓋內與器內底對銘分11列,每列9至11字,一共有107字,銘文記載的是一次廷禮冊命的事件,大體是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吳地,到達吳的太廟並主持師酉的冊命典禮。
師酉簋尤其非常獨特的地方,因為它保留了許多金文在過渡時期的特殊現象。如“年”“厘”“冊”“秦”“朕”“寶”等字,某些部位還保留著早期金文中的肥筆孑遺,但已退化為復筆所畫的圓點;此外,“文”字字形則沿用了典型的西周早期樣式。
而從其書法結體來看,字跡勻美、筆意純熟,又都是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在行文佈局方面,銘文在保持縱向自然成列的同時,並未勉強追求橫向文字的整齊劃一,避免陷入呆板窠臼;在字形字型方面則方圓兼施,錯落有致,“太”“廟”“公”“族”等字故意進行了收放對比和筆法處理,這是書法上的一種重要手段,對變化的追求,使銘文保留了婉轉流暢、跳躍靈動的意趣,也表明了那個時候的書法已經有了意趣美學上的追求,而這種追求也指導後來數千年中國人在書法上的進步。
對於研究漢字來歷為本門學問,同時又喜歡書法的周至來說,這種“下真跡一等”的精美拓品,太饞人了。
“要是喜歡你就拿去吧。”麥小苗覺得這麼大的一幅卷軸她拿著有些累贅:“反正我也不懂。”
“才拿了啟老給你的一幅書法,又拿了袁老給你畫的桃夭,這可怎麼好意思……”周至到底拒絕了誘惑:“還是你先收著,等回了聯和鄉再給我!”
“嗯!”
到了晚上,就是周至修畫和上課的時間,麥小苗雖然不大聽得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