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頁(第1/2 頁)
秦子楚扔下手中的奏章,卻無論如何都壓不下上翹的嘴角:&ldo;我想起來自己讀書的時候,同住一寢的哥們就算是遼東郡人。他當初參加全國性大考就是一路抄襲上來,最終踩進了我們學校的分數線的;後來系內還有幾個同樣地方過來的同學,也都說當地考試監管的並不嚴格,都佔到了考試的便宜。&rdo;
嬴政聽了秦子楚回憶過往,不由得跟著勾起嘴角。
可嬴政說出口的話,卻對當地官員和考生沒有一丁點寬容:&ldo;當地郡守失職,扣去五年俸祿,其餘涉及此事的官員全部斬首,作弊的考生流放到驪山去修皇陵。&rdo;
嬴政冷酷的眼神從版圖上滑過,沉聲道:&ldo;該讓他們知道朕的寬容是有限的。&rdo;
190舞弊案
嬴政從來都是個鐵血的帝王。
他和秦子楚不同,從不浪費時間關心平民百姓的想法。
既然身為自己的奴僕,為自己統帥,那麼百姓理所應當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不該去反駁自己做出的命令。
嬴政這種純粹上位者的蠻橫想法,在大臣之間非常有市場。
畢竟,身為一個帝王,嬴政目前還處於擇善固執的狀態,對臣子提出的於國有利的建議,他是善於接納的。
但嬴政此番殺氣騰騰的舉動,仍舊讓在朝的官員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
自古以來,&ldo;刑不上大夫&rdo;的思想仍舊是深入人心,除了宮廷的權勢傾軋之外而被處死的官員太少了!
嬴政的舉動簡直像是一個訊號,明確的告訴了滿朝官員,他們和整日土地裡刨食的貧賤百姓沒有區別。
&ldo;陛下,對官員的處置,是否太過嚴厲了?&rdo;一大早,彰黎就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急匆匆的趕到鹹陽宮求見。
他口中的話雖然是向著嬴政說的,可求救的眼神卻落在了秦子楚身上。
秦子楚微笑著搖搖頭,並不接應彰黎的話。
彰黎心中遺憾不已,可當他見嬴政並沒有阻止自己說下去的時候,還是開口勸道:&ldo;陛下,官員是我大秦的基石,若是沒有他們的忠誠和支援,陛下下達的政令還有誰能夠執行呢?陛下沒有兄弟姐妹扶持,與其他公子的兒女們也不親密,這時候只要有當地的官員不停施恩於下,&l;田氏代齊&r;的事情很可能會在我大秦的國土之內重演。&rdo;
&ldo;田氏代齊&rdo;的史實,上輩子曾經被儒生在嬴政耳邊反覆強調,令他厭惡透頂。
可此時被伴隨他成長的彰黎提出這個故事當做例子,內涵意義卻有了巨大的轉變。
彰黎提及此事並非為了其他人要求封國,而是純粹出於對國家政治穩固的考慮,嬴政絕不反感因此而來的憂慮。
他溫和的說:&ldo;相國請坐。&rdo;
待彰黎就座後看向他,嬴政才細緻的解釋:&ldo;此事並非僅僅為了立威而誅殺官員。這是我大秦第一次嘗試著開展科考,用最公平的方式選拔人才,各個郡縣之內的百姓都對科考的結果翹首以待。可以說今日的責罰程度,決定了日後懲罰力度。&rdo;
彰黎聞言忍不住嘆了口氣,有些頹唐的說:&ldo;老臣明白陛下的意思。四海已定,哪怕法家對提升國家實力的效果再驚人,論起治國的時候統御民心,法家卻無法與儒家相比,日後進入朝堂的儒生人數必定會越來越多。陛下想要恩威並施,卻遲早會礙於儒生整日掛在口上的&l;法先王&r;和陛下親自定下的《大秦律》不能再過於嚴厲處罰犯下了罪責之人。因此,陛下才會在這第一次科考狠狠處罰他們,讓&l;嚴懲科場舞弊&r;成為大秦的成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