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鋰空氣電池(第2/3 頁)
就選擇電化學作為化學材料計算模型理論重構突破點的原因之一。
因為鋰空氣電池的反應就屬於電化學,只要走通了這套路,或許他們距離比鋰硫電池更先進的鋰空氣電池就不是很遙遠了。
沙發上,在聽到徐川說解決鋰空氣電池技術的關鍵就在這篇論文上時,樊鵬越再度翻了翻手中的膝上型電腦,開口問道:“我該怎麼做?”
徐川笑著道:“很簡單,首先由研究所聯合網路科技公司那邊將這篇論文轉化成數學模型,然後蒐集電化學和鋰電池相關的實驗資料進行填充。”
“等電化學微觀實質反應的量子計算數學模型建立起來後,就可以展開對鋰空氣電池的研究了。”
樊鵬越點了點頭,吸了口氣問道:“那方向呢?走哪條路線?”和鋰硫電池不同,鋰空氣電池目前處於電池研究的最前沿領域,各國雖然都有研究,但受限於難度,並沒有哪一條路線佔據真正的主流。
對於鋰空氣電池來說,目前的研究方向有數條路線,分別是研發‘更加穩定的電解液體系’、研究改善正極材料、研究新的鋰空氣電池的負極材料,提升電池的安全穩定性等。
這些路線每一條都有一定成果,但要說有哪條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還真沒有。
或許有人會說,我全都研究不行嗎?將每一條路線的優點都提取出來,最終組成一個方向一個研究。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想法是可以的,但是問題在於你的科研資金從哪裡來?
一條路線的研究資金就消耗極大了,更別提你同時研究所有路線了。
而且拋開科研資金來說,同時研究所有的方向更不切實際。
因為同時研發所有的路線需要考慮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如果說研究一條路線的複雜度是‘100’的話,那麼同時研究所有路線的難度能飆升到10000,甚至更高。
因為你需要考慮每一種材料的搭配組合,需要每一項反應之間的引數係數,還需要考慮它的導電性、化學穩定性和壽命等各方面的東西。複雜程度可謂是指數性上升的。
聽到這個問題,徐川思忖了一下,開口道:“方向路線最終可以交給實驗資料和計算模型的結果來解決。”
“不過相對比電解液等路線,我個人更看好膜路線一些。”
頓了頓,他接著道:“當然,現在的關鍵是研究所這邊配合網路科技公司那邊先將數學模型做出來。等模型做出來,有了足夠的資料我們自然可以透過實驗資料來進行分析。”
正如他自己剛剛說的一樣,對於鋰空氣電池的研究方向,他並沒有什麼太多的研究,也不清楚鋰空氣電池的研究方向。
按照上輩子的發展軌跡,這項技術在2035年之前也都沒什麼進展。再加上他本身就沒怎麼進入過這一領域,現在鋰空氣電池領域的研究,只能按部就班的走了。
好在川海材料研究所經歷了這些年的發展,在鋰電池領域已經有了一定底蘊。
儘管這份底蘊比不上那些老牌研究所實驗室,但結合電化學的微觀實質反應過程的量子理論,選擇一條合適的研究方向並不是什麼問題。
對面,大師熊樊鵬越微蹙著眉頭,開口道:“如果是這樣的話,在前期的實驗中,我們要將不同路線的鋰電池研究都進行大量的實驗,以獲取到足夠的資料填充模型。”
“這樣一來,對於經費的消耗恐怕不是一個小數字。”
透過模型來尋找方向自然可以,但是這條路是基於大量的實驗資料分析的。
而每一份實驗資料,都需要透過實驗來獲取,實驗並不難,但難的在於大量的實驗對應的大量經費,經費才是關鍵。
徐川點了點頭,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