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2 頁)
大約從商周時代開始,政府中已經設有專門管理織造的官員。據《周禮》記載,周代有&ldo;典絲&rdo;之職。絲綢的品種也大為增加,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增、帛、素、練、紈、縞、絹、綺、羅、錦等。在織造方法上,既有生織、熟織,也有素織、色織,面且有多彩的織物&ldo;錦&rdo;。河北革城臺西村商墓出土的一批銅器中,有一件銅觸上殘留一些絲織物的痕跡,能辨認的有五個類別,即縱、絹、紗、羅、當。絲織品的織法也日益繁複精緻,除平紋以外,還出現了斜紋、變化斜紋、重經和重緯組織及提花技術。瑞典遠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中國商代青銅械,上面粘附著平紋底上加織菱形花紋的提花絲織物的痕跡。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銅器和玉器上,也粘附有絲織物,其中一件為平紋底,上織斜紋花、回紋圖案,每個回紋由25根經線、28根緯線組成。回紋的外圍線條較粗,自然地成為一組幾何紋骨架,圖案對稱、協調,層次分明,做工精巧。該實物再一次說明當時已經具有多綜片的提花機,能夠織出複雜華美的提花織物。這種提花技術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在世界紡織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
正因為有了以上的紡織技術,早在公元前5、6世紀,中國美麗的絲綢就傳到了歐洲,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月護王的一位大臣在《政論》一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4世紀中國絲織品向印度運銷,印度商人又把它運到歐洲的事。那時希臘、羅馬等國以古代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個專作販賣絲綢生意的部落&ldo;賽裡絲&rdo;代稱中國‐即&ldo;絲國&rdo;之意。一位羅馬作家曾讚美說:&ldo;絲國製造寶貴的絲綢,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美麗,它的質料像蛛網一樣纖細。&rdo;據考證,&ldo;賽裡絲&rdo;名稱應當與&ldo;絲&rdo;、&ldo;綺&rdo;等與絲綢有關的漢語發音有關,西方人知道賽裡絲的時間最早約在公元前5至前4世紀,據說公元前416一前398年,在波斯宮廷做醫生的希臘人泰西阿斯最早提到賽裡絲的名稱。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在東徵時,於公元前329一前323年間直抵阿姆河上游葉赫什河旁的霍闡,在今阿富汗境內築有巴爾克城和希拉特城,在那裡征伐的亞歷山大部將尼亞科斯和奧尼西克里特當時就已知道,再向東行進便是賽裡絲了,正當這支大軍欲繼續東徵時,偏偏亞歷山大病重,這些東徵的希臘軍人,不得不退至西亞地區,從而失去了瞭解中國的良機。生於公元前130一前87年間的阿帕洛杜勒斯曾記述說:巴克特里亞歐多臺墨王的領土在公元前201年已擴充套件到了賽裡絲,不過所見的賽裡絲人碧眼紅髮,或許都是西域人。根據各種傳聞,西方人開始在他們的著作中描繪中國,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兼歷史學家斯特拉邦在其17卷的《地理書)中稱中國人&ldo;將亞麻皮弄細而製成絲綢&rdo;。同一時代的羅馬詩人維吉爾(公元前70一前19年)在其《農耕賦》中說:絲是某種樹葉經過梳理後採集的細線。許多西方人甚至想像賽裡絲人長壽,每人可活200歲以上。
許多年過去了,經過堅持不斷地打聽,歐洲人終於得知,絲是一種從樹上採來的&ldo;羊毛&rdo;。羅馬帝國時代的作家老普林尼,在其成書於公元77年的《自然史》中說,賽裡絲人這個民族&ldo;以他們森林裡所產的羊毛而名展遐邇。他們向樹木噴水而沖刷下樹葉上的白色絨毛,然後再由他們的妻室來完成紡線和織布這兩道工序&rdo;。從這位作家的記述看,歐洲人經過千百年的時光,用種種渠道打聽來的答案依然是不準確的。他們把絲稱為一種羊毛,又以為絲是一種長在樹上的白色絨毛。實際上蠶絲是一種動物蛋白纖維,而不是植物纖維。但平心而論,作家老普林尼的這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