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第1/2 頁)
趙胡又問眾文武大巨道:&ldo;列位愛卿,閩越王率兵來犯,本王當以何策御之?莫非也與丞相相同?&rdo;
文武百官齊道:&ldo;正是,請吾王發兵擊之!&rdo;
趙胡聽了承相和輔佐大臣之言,猶豫了好一陣子,然後說道:&ldo;列位愛卿,以本王看,恰恰相反,本王決定不發一兵一卒。我南越今為漢臣,武帝陛下臨朝不足五年,閩越與南越均為漢臣,今閩越發兵於邊侵我南越,我南越當上書奏明朝廷,由朝廷派兵擊之。這樣,朝廷既不會怪罪我南越,又可以將閩越兵擊退,我只需一書一帛,便可禦敵,何須與之兵戈相見……&rdo;
承相呂嘉聽罷大驚,遂怒目圓睜強諫道:&ldo;啟察大王,此事萬萬不可如此!先武帝奠基南越,如今帶甲之眾百萬有餘,只須三萬人馬,便可將人侵南越之敵擊退,何必上書於漢廷。再說,從上書到漢兵至,需要多少時間?兵貴神速,如我不發兵擊之,則閩越當視我懼怕其勢,必然得寸進尺,步步緊逼,邊關之害可就大矣。再者先武帝在世時,一再叮濘吾等群臣,南越之事當由南越自己決斷,若自強可以立國,若倚他人者必貽害於國!大王若不聽吾等逆耳之言,南越將岌岌可危矣!&rdo;
趙胡聽罷,正色質問道:&ldo;我們如果與閩越兵戈相見,則朝廷勢必乘機發兵,取漁人之利。以本王看,閩越人攻打蒲葵關,只是為了搶奪些財物而已,與我國本體並無大礙。不如一書一帛,漢兵至,則閩越人必退!&rdo;
儘管眾臣僚對趙胡的主張極不贊成,但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看著這位新主給漢王朝發出了求援書。書中稱:&ldo;兩越俱為藩臣,毋擅興兵相攻擊,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惟天子詔之。&rdo;以趙胡的想法,如此上書,不僅向漢武帝表明了南越國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同時又可使漢朝廷出面干涉。這樣,就巧妙地把難題推給了漢廷。
漢武帝接到南越國使臣送來的求援書後,對趙胡的舉動表示讚賞,認為南越國重信義,守職約。於是,漢武帝傳詔曰:&ldo;王子多南越義,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即大行王恢率軍出像章、大農韓安國率軍出會稽,南北夾攻往討閩越。&rdo;
漢王朝的直接發兵於預,大出閩越國統治者的預料之外,面對大敵當前的緊迫形勢,閩越國上層統治集團發生了分裂。繼無諸之後的閩越王鄭之弟餘善殺鄒而降,&ldo;使使奉王頭馳報天子&rdo;,漢軍於是停止進攻,上報漢廷,武帝乃改立無諸之孫&ldo;爵君醜為越舔王,奉閩越先祭祀&rdo;。但在閩越國統治集團的內讓中,餘善以殺其兄而&ldo;威行於國,國民多屬&rdo;,擁有了相當的支援力量,因而&ldo;竊自立為王&rdo;。面對閩越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漢王朝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下令立餘善為閩越王,從此閩越國一分為二,越舞王、閩越王並存。
在這場戰爭中,閩越出於掠奪財物的企圖而發起侵襲,顯然不是正義之舉。而南越國既未損己之兵,又使敵軍退卻,看上去這是件一舉兩得的好事,但就在這件好事的背後,卻暗藏著極大的隱患,這個隱患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是趙胡始料不及的。
就在漢武帝派大將王恢出兵輕取閩越時,曾以兵威為後盾的番陽令唐蒙,奉詔來到南越國都城番禺,讓南越王趙胡親自人朝向皇帝謝恩。趙胡接到一詔諭後,不知漢武帝到底是何意圖,對這個詔諭採取了不冷不熱的處置態度,沒有立即奉詔前行。漢武帝見南越王趙胡無動於衷,接著,再次傳詔,令嚴助赴南越說服趙胡前往長安。嚴助,會稽人。&ldo;嚴夫子子也。郡舉賢良,對策百餘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耀助為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