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頁(第2/3 頁)
方是曾經信任的方面大員,他應該相信誰,他又能夠相信誰? 廣渠門之戰後,兩軍再沒有發生大的戰事。直到此時,袁崇煥依然堅持當初的策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以守為主。他到底有無謀和之意,眾說紛紜,但他軍中有作為翻譯的喇嘛,倒是事實。單純從軍事的角度出發,敵軍遠來,利在決戰,此時先疲其銳氣,倒也能說得過去,問題是袁崇煥已經無法向皇上開這個口,所以奏章中找不到相關內容。 老這樣曠日持久地拖著,群臣的指責過不去,崇禎的面子也過不去。他希望儘快送走瘟神。二十三日後金移營南海子,崇禎再發上諭,催促袁崇煥進兵,但這個命令直到袁崇煥被捕,並沒有真正執行;次日崇禎召對,賜袁崇煥狐裘一領、盔甲一副。袁崇煥請求像滿桂那樣入城,但被拒絕;二十五、二十六日兩天,後金與明軍對峙;二十七日,後金小規模攻擊;二十八日休兵;二十九日袁崇煥&ldo;以五百火炮手,潛往海子,距賊營裡許,四面攻打,賊大亂,隨移營出海子&rdo;,然後就是十二月初一,崇禎再度召對,隨即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質問道:你擅殺東江毛文龍,現在敵軍打到京師,你怎麼還逗留不前?
京師之戰(2)
隨後朝野對整個關寧軍的懷疑達到高潮:&ldo;城上人群詈為賊,投石擊死數人。所遣邏卒,指為間諜而殺之。&rdo;甚至直接炮轟城下的關寧軍。若非如此,祖大壽與何可綱又怎會突然帶兵逃亡。 朝野的輿論傾向,袁崇煥當然有所耳聞。他心裡非常不安。按照《國榷》的說法,崇禎初次召對時,&ldo;崇煥不自安。留中使於營。自青衣玄帽入。&rdo;竟然要留下傳令的太監,作為&ldo;人質&rdo;,理由是安定軍心;而從那一天起,根據《崇禎長編》記載,致力中興的年輕皇帝更是&ldo;費幾許躊躇,玉色為焦。&rdo; 如果初次召對之後,袁崇煥能組織一次像樣的會戰,也許還能挽救自己的命運。但隨後幾天雙方基本相安無事,&ldo;袁營列前,清營駐後,相距不遠,復不出戰&rdo;(《明季北略》);甚至還有記載,說彼此嬉鬧,形同友軍:&ldo;又言城上瞭望,有見敵兵與我兵嬉笑偶語、往來遊戲者&rdo;(《石匱書後集》)。錢謙益的《初學集》更是言之鑿鑿,說大敵當前,朝臣膽寒,大家希望能和議罷兵,只是礙於孫承宗阻撓,有人去做他的工作,結果遭遇白眼: 當是時中外畏奴甚,喧傳袁崇煥挾奴講款,鹹欲倚崇煥以媾奴,而獨難公(孫承宗)一人。有私於公者曰:&ldo;以靖國也,雖城下之盟何害?&rdo;公曰:&ldo;我受命防禦,不受命為撫。存亡與公共之,不可則開門請行,無亂人意。&rdo; 關寧步兵此時應該已經趕到,因為起初的兵力據記載是騎兵九千,後來祖大壽、何可綱帶兵潰逃時,卻有了一萬五。就此組織會戰也許還嫌不夠,那麼總司令袁崇煥應該積極籌劃,調兵遣將,但也沒有相關紀錄; &ldo;玉色為焦&rdo;的崇禎終於下定決心。那確實是個賭博,但賠率至少有一比二,完全值得冒險:如果袁崇煥確實是奸細又不迅速拿下,不僅關寧軍,除京營以外的軍隊都有可能倒戈;如果拿下袁崇煥而他又不是奸細,關寧軍難免一時人心躁動,但尚可安撫。 事實上,崇禎別無選擇。 得知昔日的袍澤被捕,後來成為烈士的孫承宗寫了兩首詩。第二首是: 練爾多方練未成,空聞曾銑爾前生。恢疆五載承天語,卻虜三師傍帝城。 魏絳偏和原有恨,汾陽單騎更無兵。東江千古英雄手,淚灑黃龍半不平。 在孫承宗看來,袁崇煥到底還是沒有歷練成功,因此頗有點&ldo;哀其不幸、怒其不爭&rdo;的意思。不過他也深信,袁崇煥一心謀和,毛文龍死非其罪。 但崇禎並沒有倉促處置。他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