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第1/2 頁)
《女兒》這個作品,電影界相關人員有所耳聞,是八一廠著名的高文康導演在負責拍攝,高文康也算是老牌導演了,雖然風格保守了一些,但他導的片子質量都有保障。
現在很多電影都是把舞臺劇拍出來,但是能被拍出來的舞臺劇,不論是戲劇還是舞劇,無一不是經典。
聽了汪英毅對沈嬌寧的介紹,大家心裡更加重視這個小姑娘了。畢竟她看起來也就十幾歲的樣子,絕對不會超過二十,這個年紀就有這個成就,真正的未來不可限量。
沈嬌寧開始發言。
她除了說昨天跟汪英毅談到過的那幾點,還強調了一件事:「舞蹈演員有他的特殊性,要達到在舞臺上精確的表演,需要每天排練。現在有很多優秀的舞蹈演員山上下鄉了,這固然是對他們精神意志的磨練和再教育,但是勢必造成他們舞蹈技術的退步和身體柔韌度的倒退。」
她的聲音不像有些女孩子那麼尖,圓潤柔和,娓娓道來,讓大家聽得進去,不覺厭煩。
她說:「我知道其實領導們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特許舞蹈演員在勞作之餘,每天排練一個小時。但其實這是不太現實的。我本人就主動申請下過鄉,有過切身體會,在那個勞動強度下,真的很難有精力和體力繼續練習舞蹈。」
「所以我的第三個建議是,希望可以逐步開始,讓優秀的人才們從鄉下回來,讓他們做自己更擅長的事情,在適合他們的崗位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發言,謝謝。」
每個人發言完畢,大家都會鼓掌,可是她說完了,全場陷入一片死寂。
太敢說了,大家雖然也部分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但那也是委婉的,而且最多表達一下藝術範圍內的看法,是說他們能說的話。可是她的最後一點,赫然是讓知青回城。
其實她那句話,可以直接說讓舞蹈演員回來,但她偏偏不那麼說,她說的是「優秀的人才們」,到底指的是舞蹈演員還是所有知青,端看大家怎麼理解。
他們心裡是贊同的,因為他們也有親人去遙遠的鄉村當知青,可是他們不敢鼓掌。
還是汪英毅帶頭肯定了她:「我們的小同志,年紀雖然小,但是心裡是真正有藝術的,考慮得非常全面。要發展文藝工作,當然不能少了優秀的人才。」他還特別認真地拿鋼筆把沈嬌寧的建議一條條都記下了。
大家鬆了口氣,終於一起鼓掌。要是真能讓知青們回來,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
中午大家休息吃飯的時候,有位滿頭白髮的老奶奶,笑眯眯地拉住她:「當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老傢伙不敢說,只有你敢說。」
沈嬌寧記得這位老奶奶,汪英毅介紹過,是著名的文學家:「想說就說了,舞蹈演員和其他藝術領域的人還不一樣,他們身體要是留下了重大傷病,藝術生涯就徹底結束了。」
老奶奶也不多說,又笑眯眯地看看她,再跟其他幾個老藝術家一起誇獎一番。
年輕就是好,這就是年輕人的膽量。
他們心裡莫名地燃起了一些希望,國家有這樣的青年藝術家,藝術就有未來。
所有人發言和討論用了一天時間,從第二天開始,各界分組討論,確定接下來要做的文藝專案。
沈嬌寧雖然也算是有作品了,但在舞蹈界到底資歷還淺,確定專案是由舞蹈界的前輩帶頭負責的。
因為這邊的舞劇團從年初開始,正在創作兩部芭蕾舞劇,分別是《沂蒙頌》和《草原兒女》,他們最後定下來,舞蹈方面,先創作和排演這兩部舞劇。
開會一共花了三天時間,散會之前,汪英毅給了他們一個建議,等電影《女兒》上映,他們可以看一看,如果好的話,也可以推廣到全國排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