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3 頁)
探討一下墨學的學術淵源,對明確其源流,辨其得失之因,考其興衰之緣,乃可另闢一徑,達到對墨子思想的深入認識。
古文獻中有關墨學淵源的記載,大略有以下數條:&ldo;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rdo; 墨子稱道大禹,認為&ldo;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rdo;。&ldo;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背周道而用夏政&rdo;。 &ldo;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rdo; &ldo;蓋墨翟,宋之大夫&rdo;。 這些史料大致揭示了墨學的三個淵源。其一源於堯舜禹之道。其二源於周禮。其三源於宋俗。根據對現存的《墨子》53篇及相關史料的分析,墨學的這三個淵源的說法都有其根據。下面作一簡略的分析。
堯、舜、禹的時代是氏族部落的原始公社的社會制度。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中,有兩點是基本可肯定的。其一,部落的首領不是世襲的,而是透過一定方式舉薦出來的,這就是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制度。根據《尚書。堯典》等篇記載的傳說,堯在帝位時,諮詢四嶽(類似部落首領的元老會議),四嶽推薦舜作繼位人,經過考驗,舜攝位行政,堯死,舜正式即位。後來,舜以同樣方式讓位於禹。《論語。堯曰》也記載了堯、舜、禹之間禪讓的傳說,&ldo;堯曰:&rdo;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l;舜亦以命禹。&ldo;禪讓制度當有所據,戰國時仍有遺風。例如,《呂氏春秋。不屈》篇記載,&rdo;魏惠王謂惠子曰:&ldo;上世之有國必賢者也,今寡人實不若先生,願得傳國。&r;惠子辭。&rdo;魏惠王效法堯想讓位給惠子,惠子卻學許由而謝辭。《戰國策。燕策》記載燕王哈效法堯舜禪讓的歷史。燕王噲讓位給大臣子之,結果釀成國內大亂,諸侯干涉,事敗身亡的大禍。堯、舜、禹的禪讓之說是墨子尚賢說的直接來源,&ldo;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rdo; 墨子所述的古代聖王從百姓中舉賢才的故事和墨子的尚賢思想是一脈相承的。&ldo;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rdo; &ldo;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rdo; 墨家組織領袖的產生是實行一種鉅子制的舉薦方法,&ldo;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rdo; 《呂氏春秋。上德》篇曾記載,墨家鉅子孟勝在以身殉義之前說:&ldo;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rdo;說明在墨家內部是以舉賢繼任的方法來解決墨家領袖的繼承問題。這和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相一致。墨家鉅子以身作則,吃苦耐勞,獻身救世的精神也是直接繼承了墨家所謳歌的沐雨櫛風,日夜不休,為民操勞的夏禹作風。
原始公社的大同思想對墨子的理想社會的思想也有直接影響。《禮記。禮運》篇記載了關於大同社會的描寫:&ldo;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rdo;範文瀾認為這段話講的是禹以前的社會情況。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