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的現象,作為後來“災難片之王”的傑德謝爾曼居然在這個時候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價值觀,並賦予到日後他所有的災難片中去了。有人認為這是斯皮爾伯格給予的啟發,但也有認為這而是傑德的自我領悟,總之雙方學者就這個問題在後世是吵鬧不休,各自發表的論文更是數不勝數。
傑德看了看斯皮爾伯格,笑著說:“我為什麼要在意?電影是娛樂手段,當然也是藝術形式,但是藝術最初也是娛樂。所以,我為了娛樂大眾而拍電影有什麼不對麼?”
雖然有不少觀眾認為斯皮爾伯格是藝術電影的倡導者,但實際上斯皮爾伯格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片導演。相反,他是一名徹頭徹尾的商業片導演。只不過相較於普通的商業片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中有更多的思考和藝術價值罷了。因此斯皮爾伯格倒是很認同傑德的這句話,如果一部電影連娛樂大眾的價值都沒有的話,遑論藝術價值呢?因此斯皮爾伯格並沒有繼續這個話題的討論,畢竟他只需要確認傑德沒有被打擊到即可了。
“我們明天就返回洛杉磯,我已經和盧卡斯先生約好了時間。”斯皮爾伯格說道。“對了,你目前已經是編劇工會的成員了,什麼時候去註冊下成為導演工會成員吧!”
在美國最不缺的就是各類工會,連好萊塢都是如此,導演工會、製片人工會、角色指導工會、演員工會、編劇工會等等。雖然這些工會都聲稱會為工會成員謀取福利,但是傑德絲毫看不出來他們有什麼價值,更多的時候工會就是充當一箇中介機構而已。
對於尚未成名的電影人來說,這樣的中介能夠幫助他們的地方有限;而對於功成名就的電影人來說,他們又有專門的經紀機構打理他們的中介事務,壓根就不需要各類工會的插手。不過既然自己加入到好萊塢,少不得還是要按好萊塢的規矩來辦事,橫豎工會的會費也不高,多加入一個也就那麼點事情。傑德不想去找工會的麻煩,前提是工會別惹到自己頭上。
其實美國的這些工會倒也不是光拿錢不辦事,相反他們還是會做很多事情的,至於這些事情討喜不討喜就另當別論了。比如導演工會曾經制定過一個“片頭製作規範”,要求所有導演將主要工作人員的名單列在片頭。但是盧卡斯就曾經因為這個所謂的規範破壞了他片頭的整體感而拒絕執行,也因此和導演工會交惡,導致最後盧卡斯退會。當然,盧卡斯也因此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不能從事導演工作,讓不少人唏噓不已。
“我會交給我的律師去處理的。”橫豎傑德每年都要掏一大筆的律師費用,那麼還是有事沒事讓律師出面去幹掉活比較好。“斯皮爾伯格先生,你有沒有決定在哪裡拍攝?”
“還沒有決定好,怎麼了?”斯皮爾伯格倒是不著急,若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外景地,實際上對電影的傷害也是很大的。這就是為什麼斯皮爾伯格派出了大量工作人員前往各個熱帶島嶼尋找合適的外景地。自己也是在別人的推薦下來夏威夷看看的,倒是覺得有幾個不錯的。
傑德想了想,便說出了自己打算興建“侏羅紀公園”的打算。傑德知道《侏羅紀公園》在全球的熱度有多大,不僅讓電影拍攝了三部曲,更是在3D技術興起後還被重製成3D版。更重要的是,隨著《侏羅紀公園》在全球的熱映,直接導致了全球“恐龍熱”的興起,一時間去古生物博物館看恐龍化石就成了時尚。既然一部電影可以成就一種流行文化,那還不如將“侏羅紀公園”拿過來自己做。
先在外景拍攝點做出第一家侏羅紀公園,既方便前期拍攝也利於後期持續收益。然後再以品牌授權的形式,將侏羅紀公園的概念推向全球。等於是完全複製“迪士尼樂園”的發展路線,但是不同的是,“侏羅紀公園”的佔地會比較小,不至於出現香港迪士尼那樣的尷尬。傑德將自己的想法與斯皮爾伯格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