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第1/2 頁)
寧遠大捷,對明朝來說意義重大。它是明金交戰以來第一個大勝仗,扭轉了明朝軍隊中多年來的畏金情緒。熹宗下旨說:&ldo;這是七八年以來絕無僅有的一次勝仗,真夠揚眉吐氣啊!&rdo;
三、節制關內外軍事。寧遠一戰中,高第、楊麒等擁兵山海關,坐視而不敢救,以為寧遠城必然會失陷。寧遠大捷,給當時的明廷無疑注射了一針強心劑。《明史》稱:&ldo;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明朝)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rdo;也就是說,在袁崇煥之前,明朝將領根本沒有敢於守城接戰的勇氣;而考慮守城接戰,則是從袁崇煥的寧遠大捷後開始。這時,朝臣紛紛追究當時不敢救援的高第、楊麒的責任,朝廷也改用王之臣取代高第出任經略,以趙率教取代楊麒出任山海關總兵。
天啟六年三月,袁崇煥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不久加兵部左侍郎銜。但是,袁崇煥在勝利之後,也漸漸驕傲起來。他對當初共事五年、同城抗敵的滿桂竟然產生了不滿,彼此間不很協調。明廷只得將滿桂召回。王之臣當時作為經略,請求朝廷將能徵善戰的滿桂留在關外。為此,袁崇煥與王之臣又不和。最後,朝廷只得在王之臣、袁崇煥之間作了妥協:王之臣專督關內軍事,袁崇煥專督關外軍事。按理來說,王之臣作為經略,是節制關內外軍事的;袁崇煥作為遼東巡撫,應受王之臣節制。然而,大功初成的袁崇煥,自然更受朝廷器重,而這樣的職責分工,顯然是提升了袁崇煥的地位而削弱了王之臣的權力。袁崇煥甚至在隨後向朝廷的奏疏中說:&ldo;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qiè) ,毀言日至,從古已然,惟聖明與廷臣始終之。&rdo;這表明袁崇煥也許將朝臣及同僚的一些建議,都視為是自己功大而召來的怨言。他請求皇帝和主事的大臣要始終對自己抱著信任的態度。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奏疏幾近於一種要挾或者發洩。但是,即便是這樣,熹宗仍是對袁崇煥&ldo;優旨褒答&rdo;。天啟七年(1627),朝廷召還王之臣,罷經略之職,讓袁崇煥節制關內外軍事。袁崇煥等於是取代了當初王之臣的位置,成為事實上的薊遼經略。只不過由於資歷的原因,袁崇煥是以遼東巡撫的身份節制關內外軍事罷了。
從節制關外軍事到節制關內外軍事,袁崇煥在戰略佈署上做了數件大事:一、與諸將巡歷錦州、大淩河、小淩河,恢復之前相繼失守的諸城;二、遣使與後金議和。天啟六年八月,袁崇煥派人以吊努爾哈赤之喪的名義與後金議和,趁機探看後金虛實。當時後金軍隊正想在南面與朝鮮及明朝駐守皮島的毛文龍開戰,不想兩面受敵,所以與袁崇煥之間使節往來頻繁。三、遣兵援助毛文龍。後金軍隊在天啟七年初進攻毛文龍及朝鮮。受朝廷之命,袁崇煥派水軍援助毛文龍,派趙率教等人進逼三岔河以牽制攻朝的後金兵,後來因為朝鮮被迫臣服後金,明軍遂回撤。四、組織東北地區的屯田和移民。按照袁崇煥&ldo;以遼人守遼土&rdo;的戰略方針,要使遼河兩岸能成功抵禦後金軍隊的進攻,就不能光靠從內地調來的軍隊,而是要鼓勵人們定居於此,從而增加人民抵抗後金侵略的決心。為瞭解決軍糧問題,就要實行屯田,實現軍隊自給自足。五、組織寧、錦之戰。天啟七年五月,後金軍隊進攻趙率教鎮守的錦州。袁崇煥鎮守寧遠,另派四千精兵援錦州。隨後,袁崇煥令滿桂、祖大壽等人赴援錦州,在城外與後金軍隊大戰。雙方各有死傷。後金軍隊攻錦州不下,只好撤兵,途中毀大淩河、小淩河二城。這一次戰鬥,雖稱大捷,但袁崇煥卻被魏忠賢的親信們彈劾,說他不敢遣寧遠城內的精兵救錦州,是&ldo;暮氣&rdo;,也就是老氣沉沉、沒有勇氣的意思。袁崇煥在魏忠賢的排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