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3 頁)
張居正在政治上是個鐵腕人物。即使對當時實際掌管權柄的兩位皇太后已經決定的事情,他也敢直言進諫。萬曆五年(1577)五月,皇帝降諭要重修慈慶、慈寧兩宮。此二宮是兩位皇太后的寢宮,重修也應該是兩位皇太后的意思。但張居正卻認為兩座宮殿都剛剛於萬曆二年落成,還都壯麗如新,現在要重修,會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費。因此,他上疏勸阻,請求停止此項工程。兩位皇太后聽從了他的建議。當年九月,慈聖皇太后認為皇帝的大婚之期就要臨近,就讓皇帝停止當年的行刑。明朝的制度,秋天有秋審,九月正是判罪行刑的時間。慈聖皇太后比較信佛,好做善事,她的這點婦人之仁,理應成全。可是在張居正看來,國家之亂,完全是因為執法者的有心寬縱,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認為&ldo;盜者必獲,獲而必誅,則人不敢為矣&rdo;。&ldo;殺以止殺&rdo;,惟有嚴厲地執行國家的法律制度,社會才能安定,國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張居正立刻上疏,阻止慈聖皇太后&ldo;暫免行刑&rdo;的做法。這個奏疏上去後,聖旨下:&ldo;先生說的是,今年照舊行刑。&rdo;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在湖廣江陵去世。一輩子默默無聞的張文明肯定沒有想到他的去世竟然如此轟轟烈烈,演變成明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還在千里以外的京城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按照舊制,張居正應丁父憂,回籍守制三年。事情的結果是張居正被皇帝特旨&ldo;奪情&rdo;,在職居喪。對張居正&ldo;奪情&rdo;事件起因的說法有兩個版本。其一是說張居正被&ldo;奪情&rdo;完全是他貪戀權位,自己一手策劃的。當時張居正推行新政正處在緊要關頭,如果他這時離開,正中那些反對派的下懷,改革就將功虧一簣(kuì)。一邊是為已經十八年沒見面而且已經去世的父親盡孝道,另一邊是自己領導的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大業,這道選擇題對於很有政治抱負的張居正來講一點都不難,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此,張居正就示意內監馮保,讓皇帝挽留他在官守制。雖然表面上他也一再上疏乞歸,但是都沒有得到皇帝的準許。
------------
失敗的帝師(2)
------------
另一種說法是萬曆小皇帝當時雖然已經十五歲,但是在很多國家大事的處理上還很依賴張居正,兩宮皇太后也認為小皇帝還離不開張居正的輔佐。原來就有地位重要的不能離職的官員,被&ldo;奪情&rdo;而在職居喪的先例,因此,慰留張先生既是出於小皇帝的需要,也是出於兩宮皇太后的懿旨。總之,不管張居正&ldo;奪情&rdo;到底是君臣之間出於誰的需要,都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質疑的聲音。尤其是翰林們,他們認為這是違反綱常倫理的做法,只有懂忠孝大節的臣子才能給天下人作出表率。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又是帝師,他尚且把忠孝二字扔在一邊,還如何要求天下的百姓呢?於是,一場爭端開始了。先是吏部尚書張瀚因帶領一班官員勸阻張居正&ldo;奪情&rdo;而被解職。其後,兩名翰林院編修和兩名刑部官員都因上奏皇帝參劾張居正不忠不孝,而被逮到午門外,遭受廷杖之刑。然後,他們四個是褫(chi)官的褫官,流放的流放,都被趕出了京城。為了此事,朝廷中的官員們群情激昂,民間也鬧得沸沸揚揚。最後,還是神宗下了一道敕諭說,如果有人再議論此事,就是&ldo;任意自恣&rdo;,&ldo;欺君無上&rdo;,絕不寬恕。&ldo;奪情&rdo;事件,以皇帝和張居正的勝利而結束。在此事中,張居正堅持到底、毫不退讓的鐵腕政治家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同時,他也捍衛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