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至正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率軍自上游浮江而下,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殺守將花雲及朱元璋義子朱文遜。隨即陳友諒殺其主徐壽輝,篡位,改國號天完為漢,率軍直逼應天府,聲勢頗大。朱元璋為此專門召集諸將,討論對策。諸將議論紛紛,有主張投降的,有主張逃跑的。劉基因是最後進來,見諸將所談,無非投降或者逃跑,便瞪大著眼睛,一言不發。朱元璋見劉基不言,遂召劉基入內間,問道:&ldo;今漢兵旦夕壓境,諸將紛紛,先生默不言,有意乎?&rdo;劉基說:&ldo;請賜臣寶劍,先斬主張投降及逃跑的人,我再說話也不遲。&rdo;朱元璋說:&ldo;我想先聽聽你的議論,再賜你寶劍。&rdo;劉基說:&ldo;陳友諒憑藉奪取太平城的勝利,浩浩蕩蕩地沿江而下,而我師士氣不高,迎戰必敗。如今您剛剛在建康立足,要想圖謀天下,必須與陳友諒的漢軍決一雌雄,就看這一戰了,勝則為王,敗則為俘虜。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您怎麼能夠聽任部下的意見不統一呢?……您若開啟府庫獎賞軍士來鼓舞士氣,開誠布公地徵求建議來穩定軍心,那麼您的王業,正在此時可以成就啊。何況我曾經望二國氣,敵衰我旺,一定能夠活捉陳友諒。&rdo;這一番話,無疑是告訴朱元璋:兩軍交戰勇者勝,在生死決戰的關鍵時刻,不應當被將領們的不同意見所迷惑,而是應該開誠布公,整合人心,努力奮戰,爭取勝利。當然,劉基最後沒忘了將自己觀天象的本領展示展示,以進一步加強朱元璋的信心。據說,朱元璋聽後大喜,賜劉基劍,令諸將都拜他為軍師,有不服者斬之。諸將悚(ng) 然聽命,於是有龍江之捷。《明太祖實錄》記載此次作戰的成果是:俘獲陳友諒卒二萬餘人,獲巨艦名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者百餘艘及戰舸數百。此後,朱元璋的軍隊能浮江而上,取安慶、九江等戰略要地,都基於這次戰役的勝利。
------------
朱元璋的謀臣(2)
------------
朱元璋稱帝後,有一次在給劉基的詔書中說:&ldo;攻皖城,拔九江,撫饒郡,降洪都,取武昌,平處州,爾多力焉。&rdo;這些功績,看來是朱元璋也認定的。然而,劉基在朱元璋帝業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提出&ldo;先漢後周&rdo;的戰略。當時朱元璋政權的東面是張士誠所建立的周,西面是陳友諒的漢,北面是小明王韓林兒,南面則是福建山區,由效忠元朝的陳友定所控制。朱元璋要想成就帝業,最大的威脅來自張士誠和陳友諒。當時一般將領們的想法,是要先取張士誠,因為張士誠力量較弱,而且處於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上。但是,劉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他對朱元璋說:&ldo;我們有兩個敵國。陳友諒居其西,張士誠居其東。友諒佔據饒、九、荊、襄等地,幾乎是半個天下的地盤;而士誠僅有浙西地,南不過會稽,北不過淮揚,與您勢力相當。不過,士誠內心狡猾,對元朝陽奉陰違,這是守財奴式的敵人,不會有什麼作為。陳友諒殺害他的君主,脅迫部下,人心不服。他又勇而無謀,不怕死,很容易就將他的百姓推上戰場送死,幾場戰役下來,民力損耗殆盡。有這幾點,陳友諒的漢國就很容易攻取下來。逮野獸就必須先逮兇猛的,擒拿盜賊就必須先拿下強壯的。今日之計,不如先討伐漢國。漢國地域寬廣,奪取之後,您一統天下的形勢就有了。&rdo;劉基指出:一、張士誠是守財奴式的敵人,不像陳友諒那般雄心勃勃;二、陳友諒地廣勢強,然而得位不正,數戰民疲,不得人心。因此,要開戰就得先攻陳友諒的漢國,一旦獲勝,天下基本上就到手了。應當說,這一戰略分析對於朱元璋後來取得勝利非常關鍵。從朱元璋滅張士誠時單蘇州城就圍攻了近一年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