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六世祖戚祥隨著朱元璋的義軍南征北討,最後戰死在雲南。從此,戚家就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戚繼光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小就讀書習武,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父親戚景通去世時襲職,時年十八歲。明制,指揮僉事的品秩是正四品,相當於文官中的知府一級。應當說,十八歲的戚繼光承襲此職後,應當是少年得志了。但是,他還有更高的追求,並不想躺在先人留下的資本上睡大覺。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參加在山東舉行的鄉試,中了武舉。據明末學者許孚遠的介紹,一般參加武舉的人,透過第一場馬上射考試的僅十分之七,透過第二場步下射的僅十分之三,再透過策論考試的就僅為二十分之一了。因此,戚繼光中武舉,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了。根據嘉靖初年所定的制度,每年十月舉行各省的武舉,次年四月即舉行武會試。中舉後的戚繼光在次年的會試中並不順利,恰逢蒙古俺答部大舉入侵,進逼北京。應試的武舉子們,便由朝廷組織,臨時參加防禦工作,並留在北京,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這年夏天,戚繼光升任為署都指揮僉事一職,成為山東都指揮使司的一名官員,秩正三品。離開京城前的戚繼光,曾賦一詩,名為《馬上作》。詩云: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戚繼光後來的歲月,確如這首詩中所言,一生戎馬倥傯。
------------
平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1)
------------
對於明代中後期東南沿海的居民來說,倭寇就像是一個夢魘(yàn),長期讓他們無法有安定感。戚繼光生活的山東沿海地區,素來就是一個不平靜的地域。從元代末年起,這裡便經常受到倭寇的騷擾。他的先輩世襲的登州衛,也是山東海防的前哨。&ldo;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rdo;的詩句,是十九歲的戚繼光在讀兵書時於空白處無意中寫下的。也許,這種很隨意的創作真正反映了戚繼光的理想。面對騷動不安的海疆,戚繼光的內心,充滿著一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是一種光宗耀祖的奢想,而是保國為民的理想。所以,當嘉靖三十二年戚繼光被任命為署都指揮僉事,專任山東防倭之責時,他獲得了實現其理想的最佳機會。此後的十餘年中,他先後在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御倭。然而,相對於浙江、福建等地來說,山東的倭患相對較輕。戚繼光在山東所能做的,多半是整頓軍紀,加強防備。真正能展現他的軍事才能的地方,是後來在浙江和福建的抗倭戰場。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天,戚繼光來到浙江,任浙江都司僉書,管理軍隊的屯田事宜。當時,浙江沿海的倭寇非常猖獗。嘉靖三十二年,曾有一隊四十餘人的倭寇因為失落了船隻,便上岸搶劫,竄入浙江平湖、海鹽等地,殺死大批官軍,然後從容奪船出海。嘉靖三十四年,又有數十人的倭寇從浙江平湖入境,轉掠杭州附近,又經淳安深入南直隸的歙縣,迫近蕪湖,再繞了一個大圈,轉回宜興、武進,一路殺人越貨,雖然最終被殲,但被他們殺傷的據說有四千人之多。要知道,南京當地駐軍按額有十二萬,居然聽憑這麼一小股倭寇橫行內陸。所以,黃仁宇先生說:&ldo;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亦當稱為罕見。&rdo;由此可見,當時明軍已經腐敗,缺乏戰鬥力。
倭寇的濫殺,給東南地區的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也激起了他們的無限憤慨。嘉靖年間,有一個文人名叫豐坊,每有餘錢,必請道士來齋醮以詛咒倭寇、假道學和偽禪僧、蚊蟲和跳蚤。一些孔武有力的義民,紛紛組織武裝自保。明朝政府倒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