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元至正十三年(1353),四十三歲的江浙行省都事劉基因建議捕殺方國珍,與朝廷撫綏政策相左,次年春被羈管於紹興。當時,劉基本人&ldo;發憤慟哭,嘔血數升,欲自殺&rdo;。門人密理沙勸阻道:&ldo;如今朝廷是非混淆,豈是先生自殺的時候?況且太夫人在堂,您死了,她老人家怎麼辦?&rdo;羈管紹興,倒讓劉基真正享受了一生中難得的一段輕鬆時光。他縱情山水,寫下不少關於紹興的遊記。在《遊雲門記》中,他說:&ldo;語東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會稽。豈其他無山水哉?多於山則深沉杳絕,使人憯淒而寂寥;多於水則曠漾浩瀚,使人望洋而靡漫。獨會稽為得其中,雖有層巒復岡,而無梯磴(dèng)攀陟之勞;大湖長溪,而無激沖漂覆之虞。於是適意遊賞者,莫不樂往而忘疲焉。&rdo;我們讀到這樣的一段文字,或可相信劉基真是會得了儒家中庸的精神。然而,紹興山水之美,並未使劉基完全忘情其中。至正十六年(1356)春,江浙行省的一紙調令激起了劉基心中的漣漪(yi)。雖然紹興風景難捨,但治國平天下的強烈願望還是使劉基馬上接受了這一調令,離開了紹興,出任江浙行省樞密院經歷,與樞密院判官石抹宜孫等同守處州。
不久,劉基升任行省郎中。與石抹宜孫同守處州這一段時間,是劉基心情最激昂的一個階段。他與石抹宜孫彼此賦詩酬唱,甚是相得。然而,劉基雖然守土功大,但朝廷僅將劉基升為處州路總管府判。這一職位變動,使劉基對朝廷失望到極點。據說,劉基收到朝廷的諭旨後,即於庭中設香案,拜敕書,稱:&ldo;臣不敢負世祖皇帝,今朝廷以此見授,無所宣力矣。&rdo;既然官職讓充滿抱負的劉基無法施展才能,於是他決計棄官歸田,隱居在南田山下。劉基之言表明,他不是有意不為朝廷效力,而是朝廷沒有重視他,給他的職位太小,讓他無法幹一番事業。
此時,天下大亂,地處偏僻的處州路也不寧靜。元將石抹宜孫鎮守著處州路,其弟石抹厚孫鎮守處州北面的婺州路(今浙江金華)‐‐那裡是劉基好友宋濂的家鄉。處州路東面是佔據浙東的方國珍;北面是勢力強大的張士誠;西面朱元璋的軍隊也開始進逼。隱居的劉基一方面已無法再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卻從內心中瞧不上紛起的割據勢力。在劉基心中,這些佔據一方的&ldo;寇&rdo;最多也就是&ldo;勾踐之業&rdo;,稱霸一方而已,不值得投奔。於是,劉基一邊組織鄉人於亂世中自保,免遭方國珍的騷擾;一邊著《鬱離子》,以寄託自己的一腔幽憤。正如《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所說:&ldo;(元朝末年)精英分子並沒有去搞顛覆活動,發表不同政見,或者急於公然參加反對這個受苦難的政體的叛亂。他們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進。就是當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誤時,他們也還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鄉的有秩序的現狀。如果說元朝從他們這些社會的天然領袖身上得到的支援越來越少,那麼,許多反對元朝的叛亂分子……也沒有得到他們大規模的自發的合作。&rdo;劉基正是這一類精英分子中的一個典型。
在各路割據勢力中,尤以朱元璋的勢頭最猛。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他的部隊攻克了婺州路,不到一年,即第二年十一月,處州路也落入朱手,劉基的好友石抹宜孫敗走。最後一塊讓劉基容身的淨土也失去了。後來有人說:&ldo;這一年,先生因不為元用,隱居青田。如果不是這樣,勢必與胡琛、章溢等同議守備,出奇制勝。&rdo;以劉基的謀略,朱元璋的軍隊是否能順利攻陷婺州、處州,還真是難說。明代學者王世貞就說:&ldo;元朝不用劉基,等於是將劉基送給了太祖朱元璋。不使劉基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