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蘇州府是個富庶的地方,但蘇州府的百姓也因此比別處的百姓承擔了更多的苛捐雜稅。其中尤以&ldo;備倭船隻&rdo;、&ldo;糧運船隻&rdo;和&ldo;借馬&rdo;三項貽害最大。蘇州府距海岸不遠,易受倭寇騷擾,附近的衛所就準備了四十多隻的備倭船隻來防倭。實際上,這些船隻已經多年不用了。可是,官軍們卻以此為由,以修造費用為名,對當地百姓故意刁難,多方勒索。況鍾在詳細研究之後,上疏朝廷,揭發了官兵的敲詐勒索行為,並請求朝廷停止這種科派。朝廷準許了況鐘的請求,蘇州府的百姓又得以減去一項沉重的負擔。&ldo;糧運船隻&rdo;就是由蘇州府七縣每年抽調一批船隻以供糧運,原本只是個臨時性的措施,後來卻一直沿襲下來。抽調的船隻數目大概是每年五百多艘,實際上抽調不出這麼多,於是折成造船費用繳納,需要糧食十五萬餘石。況鐘上疏指出,原本&ldo;不為常例&rdo;的事情是不應該每年都有的,應該停止,朝廷批准了。至於&ldo;借馬&rdo;,更是多年前的老問題。洪武、永樂年間,江北諸驛馬匹短缺,朝廷下令蘇州府暫借馬匹給江北飼養,前後有四百多匹,說好三年為期歸還,沒想到過了三十多年,不但沒有還馬,馬匹如有死亡的,原出借者還要再購買補齊。況鐘上奏朝廷要求江北驛站歸還蘇州府的馬匹。直到兩年後的宣德七年,這段拖了三十年的差事才算完結。蘇州府不僅收回了借出的馬匹,也使蘇州府的百姓減去了一項沉重的負擔。此外,工部曾經徵派三梭布八百匹,分配的標準很不公平,浙江省十一府只派布一百匹,而蘇州一府卻要負擔七百匹。況鍾對於這些不公平的攤派,都上疏據理力爭,為蘇州府的百姓討還公道。
------------
三任蘇州府(2)
------------
明代在軍事要塞上都設有衛所,在蘇州府範圍內就有多個,每個衛所轄士兵數千人。按照規定,這些士兵都是世籍,子孫相襲。這種做法很不得人心,因此,早在洪武年間就已經出現了士兵陸續逃亡的現象,軍籍非常混亂。宣德三年,朝廷派御史李立到蘇州府等四府來清理軍籍。李立為向朝廷邀功,將很多無辜的百姓定為軍籍,甚至鬧出了人命。蘇州府同知張徽迎合李立,助紂為虐。他們的所作所為激起很大的民怨。況鍾到任後,就有一千多人因被枉斷軍籍而請求況鍾伸冤。況鍾仔細核查,認真清理,隨後將李立、張徽等人的罪行上報給朝廷。宣宗很震動,特命人複查,免除了蘇州府內一百六十多人的軍籍,並核定一千二百四十人充任軍籍只限於自身,其子孫復歸民籍。況鍾也採取措施,杜絕清理軍籍過程中存在的欺瞞現象,使這項工作走上正軌。
況鍾任蘇州知府尚未滿一年,就整頓吏治,核減稅糧,廢止多項苛捐雜稅,為民伸冤,很得民心。蘇州府百姓都很愛戴他,稱他為&ldo;況青天&rdo;。面對很多歷史難題,況鐘沒有迴避,選擇了直接面對和解決。況鍾為民請願的奏疏大多得到了皇帝的準許。這一方面表明了況鍾傑出的政治才幹和愛護百姓的作為,另一方面,宣宗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對況鍾施政給予了支援,也間接地體現了宣宗還算得上是個有道明君。就在況鍾將紛繁複雜的府務剛剛理出頭緒,正想大有作為的時候,他的繼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宣德六年(1431)三月,況鍾回原籍守制。況鍾走後,蘇州的百姓懷念他,曾作歌謠唱道:
況太守,民父母。
願復來,養童叟。
二任蘇州府。況鍾離開後,蘇州府百姓都捨不得他。長洲縣三萬多人聯名向朝廷上書,請求朝廷讓況鍾回到蘇州任職。宣宗朱瞻基應百姓的請求,決定對況鍾奪情(指官員服喪未滿而被朝廷強命任職),讓他回任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