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平日,秦王政多在鹹陽宮理政。他很勤奮,每天都要翻閱很多奏章,以至於御案上始終是簡冊成堆。有時,秦王政也喜歡去藍田縣灞水旁的藏陽宮住幾日。這藏陽宮原稱霸宮,是先王秦穆公所建,穆公以此名之是為了紀念他&ot;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ot;的功績,秦王政每次來此都要油然追憶起穆公的偉業,立志師法先王,重建霸業,再展雄風。
這天,秦王政正欲前往藏陽宮小憩,有宗室官員向他報說,逐客令下達後,經過全城逐捕,所有異國在秦為官的人都被驅逐,官吏隊伍得到整肅,客卿亂政的根基得到清除,土生土長的秦國官員們再也不用擔心受到異國官員的排擠了。
秦王政臉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想,如果早些制止異國客卿干政,秦國或許不會經受動亂之害,他也暗自欣賞自己的果決和高明,以為與先王秦穆公相比並不遜色。
然而,謁者將李斯的奏疏呈給他之後,他愣住了。秦王政很驚訝李斯的大膽,開篇便敢於直刺君過,提出&ot;吏議逐客,竊以為過&ot;。在他的印象中,還沒有人這樣冒犯他,因此,當這幾行字進入他眼簾時,他的自尊心被刺痛了,盛怒之下,將奏疏擲於案上,去藍田小憩的想法也被沖談了。但是,當他復又讀起、仔細咀嚼之後,卻被奏疏精闢的論述、鮮明的見解和行雲流水般的華美文采吸引住了。他不再惱怒於李斯的冒犯,先前的自豪和欣悅也漸漸被慚愧和內疚所取代。
&ot;……大王今之任人,不問可否,不論曲直,若非秦人,一概不用;為客卿者一概驅逐,此實非統一天下、控制諸侯之良策!&ot;
讀到這裡,秦王政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並不由地對李斯的觀點產生認同:秦國之所以日益強盛,是因為接納了天下的賢士;秦國之所以日益富強,是因為搜羅了四方的珍寶,若不能跨越地域的界限,跳出秦國的小圈子,秦國不僅不會有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秦王政又繼續讀到:
&ot;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所以泰山不排斥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揀擇細流,才能成就其深廣;王天下者不拋棄小民,才能顯揚盛德。所以地不分四方,民不分異國,四時追求充實美好,鬼神就會降福,這正是三皇五帝無人能夠凌駕其上的原因。如今大王卻要拋棄百姓幫助敵國,排斥賓客讓其侍奉諸侯,致使天下賢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敢入秦,此所謂借兵器以助敵,送糧食給盜賊也!&ot;
秦王政的臉上有些發燒。他暗暗問自己:雖有一匡天下之雄心,卻無容納天下賢士之度量,如此怎能申大志、展宏圖?賓客中即便有心口不一之輩,但不可以偏概全,一概否定,這樣做不是有如沙中淘金,為求其純粹連金子也扔掉嗎?
秦王政的目光又在最後一段文字上停留下來:
&ot;不是出於秦國的物產,可寶貴的尚有許多;不是來自秦國的人才,願意忠心事秦者大有人在。今大王驅逐客卿以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以增強仇敵,使國內人才空虛,並怨於諸侯,如此而求國家不遭致危險,實在是不可能啊!&ot;
秦王讀罷,不禁打了個冷顫。李斯的話句句如重錘敲擊在他的心頭,他意識到,孤家寡人的狹隘做法,不僅會使大量賢才流失,而且也會使國家由強而弱,偉業難成。逐客不是清除了危險,而是孕育著更大的危險。聯想到方才與先王秦穆公相比的情景,秦王政不禁大為羞愧,遂下令取消了藍田之行。與此同時,秦王政又如夢初醒地寫下這樣一道詔書:
&ot;前令逐客,失之倉促,極欠深慮,寡人深悔之。被逐之客卿可速返宮中,寡人當復其官職,任用不疑。誠待四方賢士,歸之如流水,此秦之福也,亦寡人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