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劉大衙內(第1/2 頁)
趙構果斷表示,不行,老爹和大哥乃是仁人聖君,他還不夠格,不能當皇帝,臣子們再次勸進。
如此往復三次,就該同意了。
不但勸進是這樣的禮數,皇帝賞賜大臣,或者封官加爵,大臣也要婉拒三次,然後才接受,不然會被人說三道四。
比如罵你不要臉。
倘若嶽誠看見了這樣的場景,肯定會想到小時候去親戚家作客,根據爹媽的教導,人家給你東西吃,你要推讓幾次再接受,是不是很像,一千年前的宋代已經是這樣了。
華夏傳統,根深蒂固。
這次不一樣。
臣子們勸進三次,趙構還是不同意,大家都有點納悶,難道他真不想當皇帝,可是除了他也沒旁人了啊,老趙家的嫡系就他一個。
皇室的宗親倒是有,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趙子崧,宋太宗趙光義的後裔趙叔向,都是老趙家的血脈,而且都想當皇帝,此刻人在汴京,拉攏了一批人馬,宣稱自己是大宋的正統繼承人。
他們的血脈很稀薄,跟趙佶不搭嘎,只要趙佶的子孫沒有死絕,就輪不到他們,京畿道的官吏幾乎沒人搭理他們。
但要是趙構真的不當皇帝,最高興的肯定是趙子崧和趙叔向,趙構不當,正好輪到他們啊。
臣子們面面相覷的對視,搞不懂他的心思。
忽然聽見他長嘆一聲說:“父親和大哥救不出來也罷了,若是連祖墳也守不住,來日有何顏面面對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
哦,大家明白了,原來是想起兵討伐盜墓的銀術可!
最早勸進的一批人裡面,大多是文官,可以統兵,但不能帶兵,屬於拿著遙控器卻不會修理電視的那種人,平時對武將頤指氣使,呼來喝去,牛b的不行,因為那時的大宋禮制健全,遵從‘以文馭武’的祖訓,現在什麼年代,靖康二年。
就像禮崩樂壞的戰國,軍閥擁兵自重,誰管你大宋祖訓,馭一個看看,不砍了你都是好的,所以在場的文官誰也沒出聲,齊齊看向劉光世。
劉大衙內悶頭嘀咕了聲艹,連忙站出來說:“殿下勿憂,改日卑職親自帶兵討伐銀術可!”
趙構大喜,上前握住劉光世的手:“平叔千萬小心,聽說那銀術可是粘罕帳下第一猛將!”
幹!
難道我不知道嗎,難道我想去嗎,您可真會放閒屁,劉光世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勸進,是為了在新皇帝身邊混個從龍之功,不想帶兵打仗。
沒想到來的路上才聽說銀術可去鞏縣挖皇陵了,要是早早地知道這件事,以他們老劉家的鹹魚作風,不一定會來幫趙構。
現在趕鴨子上架,不得不去,也是無奈。
安排好了討伐大計,趙構心情愉悅,立刻同意了臣子的勸進,而且當場封了一批官,劉光世被任命為五軍都提舉,總領元帥府大軍!
黃潛善被任命為元帥府副元帥。
這一任命把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傢伙是誰啊,包括楊存中、呂頤浩、李綱在內的諸多臣子還不認識他,只聽過他跑路飛快的傳聞,金兵一路追著他打,愣是追不上,而且逃跑路線上的城池全部陷落,堪稱金國旅遊打劫團的導遊。
這狗屎一樣的混蛋,憑什麼當元帥府的副元帥?
要問憑什麼,憑的就是一手端屎端尿伺候趙構的本事啊。
趙構在流亡路上過的很不如意,身邊就倆人,一個是黃潛善,一個是汪伯彥,不管多麼落魄,這幾個月的時間黃潛善和汪伯彥都不離不棄的跟著他,沒飯吃,替他討飯,沒地方住,在城隍廟裡替他擋風遮雨,凜凜寒冬,逃命凍個半死,黃潛善把自己的棉袍給他穿,自己凍的牙齒打顫。
黃潛善別的本事沒有,對趙構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