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即興演奏”(第1/3 頁)
範寧站起身,橫著挪出座位,與剛下舞臺的默裡奇擦肩而過。
在他行禮並走向鋼琴的那段時間裡,只覺得四周的目光就像粘稠的糖漿般裹在身上,隨著自己腳步的移動而一路拖拽。
不解的,好奇的,審視的,等著看笑話的,“覺得這是個狠人”的…
他拆開信封,看向便箋紙上的樂譜,標準4/4拍,散亂的6個音。
隨即在鋼琴上敲出,以作展示。
低音區的升C、升G,再到高八度升C、E,再更高八度的升G、A。
(注:音名的記法裡,1-do、2-re、3-mi、4-fa、5-sol、6-la、7-xi對應C、D、E、F、G、A、B)
“橫跨了很寬的音域,基本確定是升c小調,但多了個六級音A。”默裡奇思索道。
“即興成什麼樣的風格還是蠻有自由空間的,但很難出彩。”另外有人評價。
範寧看著眼前鋼琴的黑白鍵,它們散發著溫潤又細膩的色彩,中央C鍵之上,用古霍夫曼語雕刻而成的“波埃修斯”商標充滿了靈動的美感,在頭頂水晶吊燈的集中照射下,餘光裡的觀眾黑壓壓地擠成一片,眼前視野又過於明亮,甚至發暈,耳畔的低語聲,似乎又隱隱約約出現了。
“他怎麼還不開始演奏呢?”塞西爾旁邊的女伴問道。
“上了臺才知道被嚇傻是什麼感覺吧。”塞西爾笑著連連搖頭,“音樂學專業的,不知道湊什麼熱鬧,老老實實地寫幾篇研究論文不就得了。”
“我是他我一定會後悔的,這場面太可怕了。”
“即興演奏就是這樣沒有安全感。”塞西爾的語氣帶著優越,“對你們演奏系而言,就像一首根本沒練過的曲子突然被抓上去表演,只有我們作曲專業人士能控住場面。”
包括古爾德院長在內,幾位手握鋼筆的音樂教授,也凝視著鋼琴前的範寧。
任何的音樂細節,都逃不出他們靈敏的耳朵分毫。
深吸一口氣,範寧終於提起左手,在鋼琴的低音區敲擊出一個升G的八度雙音,低沉而富有金屬感的聲音頓時在禮堂內響起:
“咚——!!!”
“不愧我們音樂學院最大的禮堂,吸音回聲效果真棒啊,所以呢?...”已斬獲高分的默裡奇用手枕著後頸,悠閒地望向四周牆壁上的坑坑窪窪。
“就這?...”
“這就是他所謂的即興靈感?”塞西爾和好幾位作曲系學生都在抬手撓頭,“你這一個八度音怕是停了有四五秒了吧?”
將這個八度雙音保持了足足兩個小節後,範寧重新提起左手,在低音區帶起快速的升c小調分解和絃,組成一片又一片的六連音。
古爾德院長雙眼眯起,目不轉睛地盯著範寧。
從第五個小節開始,右手加入,奏出一條急速飛馳的旋律,顆粒般的音符火花四射,飛濺而出。
正是前世偉大的波蘭浪漫主義音樂大師,弗裡德里克·肖邦的傳世之作: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肖邦生前一共創作了4首幻想即興曲,這一首作於1834年,肖邦24歲。作者自己認為該曲的主旋律和法國作曲家莫舍列斯的另一首作品主題有些相似,為了免遭非議,它成為了唯一沒出版的那首,只到死後才被後人發現。
事實上,它比莫舍列斯那首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和更為精心的結構。在範寧前世,它是肖邦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既富於詩意的幻想,又蘊含嚴謹的邏輯,足以引發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舞臺之上,鋼琴之前,身穿黑禮服的少年右手持續高速的跑動,和左手變幻的六連音組成了複雜的交錯節奏,既像充滿火熱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