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第1/2 頁)
又如何從過萬,兩月之間便過了十萬?
又究竟是怎麼做到,每每在守軍報上匪數後,來清剿之朝廷軍隊,永遠趕不上流寇新發展的數量?
大明天王究竟是如何做的?
……這世上,從未有人敢記載下這樣的學問,因為這是誅九族的罪過。
可典不識這卷書中,寥寥幾字間,卻明明白白地寫了‐‐&ldo;大明天王&rdo;一點點壯大的過程。
典不識看不出來,因為他手中只有七巧板中的這一塊,卻沒有其他的六塊。
而古驁之所以一看便與之前所學一瞬間全部貫通,豁然開朗,乃是因為剿匪與起義乃一體之兩面,古驁研究透了一面,另一面自然一點就通。
竹簡上墨跡黑字,對於典不識只是簡單的敘述,
可是對於古驁來說,目所及處,卻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反書,如何一步一步實施,赫然在目,分條縷析:
所謂&ldo;天王既臨,開倉振民與軍,軍民攜糧而走,滿目歡欣。&rdo;便是在說流寇不自務農,生存之要,在於剽掠糧食,既要剽掠糧食,便定有一村一地,謂之剽掠之地。
又有&ldo;天王每至於一地,必殺世子,掛於城頭以警。&rdo;
這便是說剽掠的第一步,要害在於必須將&l;剽掠之地&r;中人等劃歸為兩類,比如分為士族與庶族,比如分為富戶與黎民,又比如分為惡霸與百姓……
行軍至後,或殺士族,並令庶族成為同謀,共分其資財;或殺富戶,令黎民成為同謀,共分其資財;或殺惡霸,使百姓成為同謀,共分其資財……
如此一來,這些原本的庶族、黎民、百姓等良民便與流寇共擔了滅九族的罪過,等流寇撤軍之時,同謀者因懼怕朝廷清繳,便會跟著一起參軍,所以才有言道:
&ldo;天王既行,民參軍躍踴,王過一村,一村偕空,王過一郡,郡中再無男丁。&rdo;
透過如此行軍,攜裹所過之地百姓而前,很快就能到如此境界:
&ldo;十萬成軍,千萬成帥,浩浩湯湯,天下軍旅,莫能我及。&rdo;
那如何令天下子民心甘情願與流寇同謀呢?
那便是早早地打出口號,比如:&ldo;天王既臨,分田均地。&rdo;
又如:&ldo;開城迎天王,從天王,不納糧。&rdo;
可即使這樣,如果還是有人不願意同謀如何辦?
文中亦清楚地指明:
&ldo;天王言:成軍之要,在於神,若有神助,莫不順心!&rdo;
&ldo;蒼天已死,天王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rdo;
也就是透過鬼神之說,令眾人相信,剽掠分產並非不義,卻乃上天授意,謂之均貧富。
王朝之軍,所有甲士,其身後運送糧草者,駐守驛站者,總共需十人以供一人。
然是流寇卻不然,他們行至何處,食至何處,並且食光當地之糧後,還將當地幾乎所有青壯年之勞力攜裹而走。
如此滾雪般地步步高攀,如遇到富戶怕被清繳而主動投靠,毀家起義,流寇便又得到了讀書人的指導,補充其為將領,從此更加壯大……
這便是所謂十八騎至於一萬,一萬至於十萬,十萬至於席捲天下……如此看來,倒真一點也不是難事了!
更何況流寇軍只過境不用守境,朝廷每得一處,要分兵把守,流寇卻能流動作戰,不以城地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