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4/4 頁)
聽從召喚,相繼招募鄉勇,直奔九江而來。
湘軍這次大敗,元氣喪盡,曾國藩直到返回了九江,還有後怕,擔心李秀成追來。他決定在九江堅守。那李秀成卻並非真心要奪九江,而是飛速過江去安徽作戰了。曾國藩自顧不暇,對李秀成無可奈何。 曾國藩讓周鳳山暫代統帥,自己在四百人護衛下前往湖口,安撫殘兵敗將。不料南昌又來告急:兩廣的太平軍從湘南殺到江西,攻下了四座城池!江西巡撫文俊膽戰心驚,請曾國藩發兵救援。曾國藩率領部隊朝南昌進發。
太平軍四面出擊,湘軍四處救火,但軍心沮喪,在江西各地頻頻失利。太平軍包圍了南昌城,曾國藩下令死守,派快馬急馳九江,傳調鮑超和李元度火速過來救援,無奈這兩人的部隊和李孟群的內湖水師一起,被太平軍堵在包圍圈外,動彈不得。南昌城外,太平軍旌旗密佈,不斷髮射火炮,四處挖掘地洞,架起雲梯,人山人海,攻勢猛烈,湘軍已成籠中之獸。
。 想看書來
失敗加失敗等於勝利(5)
曾國藩再次感到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做好了城破自殺的打算。經歷了一個不眠之夜,早晨到城頭一看,城外空空如也,五萬太平軍蹤影全無。原來,太平天國在安徽戰場和天京周邊出現了危機,圍攻南昌的太平軍奉命救火去了。
從以上湘軍作戰的事例來看,曾國藩這個書生,到了戰場上,的確在打亂仗,險象環生,根本談不上穩操勝券。支援他走向勝利的大概只有一個法寶,那就是扎硬寨,打死仗,屢敗屢戰。靠著這種倔強的精神,他才支撐到了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最後一刻。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戶地主豪門。祖輩務農,生活寬裕。祖父曾玉屏讀書不多,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是塾師秀才,滿腹經綸。曾國藩是長子長孫,深得兩位先輩的厚愛。
曾國藩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放在今天,就是所謂的神童。他六歲入塾讀書,八歲便能讀八股、誦五經,十四歲讀懂了周禮和史記文選,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都是優等。1832年,他考取秀才,成家立室,踏上人生一個重要的臺階。二十八歲中進士,此後一步一階地在仕途上攀爬,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
在京十多年間,他屢屢升遷,直至官居二品。曾國藩在官任上仍然好學,孜孜不倦,日夜苦讀,勤於搜求,不恥下問,博覽歷史,重視理學,飽讀詩詞古文。清朝官吏中,很少有他這樣勤奮好學的。
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曾國藩,在政治上自有獨特的觀點,認為統治者要做到“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學,奉之為孔孟之道的正統,認為這是君臣都應該學習的。他的治國理念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才與用才、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他還提倡皇上以身作則,以使官員振作。
從理論上到實踐中,曾國藩都極力標榜封建倫理道德,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乾嘉盛世”以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家貧窮尚可改變,但民心渙散就無法挽救了。他痛恨士大夫們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他主張整肅吏治,清除為害的幕僚,選拔有才幹的官員,因為改善行政的關鍵是要有得力的人才。在國家危急的時候,需要起用德器兼備的人才,提倡廉潔正直的風氣,實行禮治的仁政,反對暴政和擾民,嚴懲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他還提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濟虛,腳踏實地,潔己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