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1《文獻通考》卷15,《兵考》。
2《宋史》卷295,《孫甫傳》。
1《長編》卷149,慶曆四年五月壬戌。
的優勢。
宋朝與此相反。&ldo;中夏之弱,自古未有&rdo;2,舉國上下,&ldo;人情玩習 而多務因循&rdo;3,&ldo;天下空虛,全無武備??體弱勢危,可憂可懼&rdo;4。
僅從軍事的角度看,宋朝軍隊的數量雖多,但質量不如西夏。宋臣丁度 對比宋夏軍隊的質量時指出: &ldo;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不如也。隘險傾側,且 馳且射,中國之技不如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不如也&rdo;
1。
這種三不如的結論,儘管很不全面,但仍不失為平允和中肯的。
戰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是西夏贏得這場戰爭的有力保證。元昊 戰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徹底摧毀河西地區的割據勢力,以便全力同宋對壘。公元1034年(宋 景佑元年,夏廣運二年)元昊出兵擊敗回鶻,徹底完成河西統一,這對 於進一步同宋決一雌雄,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ldo;從此用兵中原無後顧 憂矣&rdo;2。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割據於今青海東部甘肅南部的吐蕃唃廝羅&ldo;制 其後&rdo;,出兵攻打蘭州諸羌,向南攻佔馬銜山等地,築城留兵鎮守,以 便&ldo;(斷)絕吐蕃與中國相通之路&rdo;3。
於宋夏沿邊山險之地,大修堡寨,&ldo;欲以收集老幼,並驅壯健,為 入寇之謀&rdo;4。
派遣使者深入宋地,名義上到山西五臺山供佛,實際是&ldo;欲窺河東 道路&rdo;5,即打探由宋河東入侵的路線。
為了孤立宋朝,爭取宋境內的党項羌背宋,裡應外合,&ldo;陰誘屬羌 為助,而環慶酋長六百餘人,約為鄉導&rdo;6。說明元昊的暗中策反在一些 地區取得了成功。
及時召開党項部落酋長會議,討論入寇宋朝方略,同他們歃血盟誓, &ldo;(相)約先攻鄜延,欲自德靖、塞門寨、赤城路三道併入&rdo;1。對於那 些反對者嚴懲不貸,&ldo;諸酋有諫者輒殺之&rdo;2。
總之,元昊戰前所做的充分準備工作,同宋朝處於&ldo;我無邊備&rdo;3的 被動捱打狀況,成了鮮明的對照。
元昊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宋方的種種失誤是西夏獲得勝利的根本 2《長編》卷131,慶曆元年二月丙戌。
3《長編》卷123,寶元二年三月壬寅。
4《長編》卷142,慶曆三年七月辛亥。
1《長編》卷127,康定元年六月。
2《西夏書事》卷12。
3《長編》卷119,景佑三年十二月辛未。
4《長編》卷132,慶曆元年五月甲戌。
5《宋史》卷485,《夏國傳上》。
6《宋史》卷314,《范仲淹傳》。
1同注3。
2《西夏書事》卷12。
3《長編》卷132,慶曆元年五月甲戌。
原因。
西夏方面作為指導這場戰爭的最高統帥元昊,自幼熟讀兵書,心嫻 韜略,年輕時即帶兵打仗,長期的戰爭鍛鍊使他成為西夏歷史上最傑出 的指揮者。他結合西夏國情摸索出一套克敵制勝的用兵之法。宋人將它 概括為&ldo;包藏變譎,圖全擇利&rdo;4,&ldo;先謀而後戰,嗇財用,愛惜人命&rdo;
5,他的這一套,為此後的西夏統兵者所遵循。&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