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不完美的戰爭之神(第2/3 頁)
在殷商時期就能鑄將近一噸重的商後母戊鼎,沒道理兩千多年後的宋朝造不出只有一半重的銅管子。
匠人們在鑄造這門炮的時候用的是傳統的泥模鑄銅,以及失蠟法。
鑄造的成品相當精湛,經過打磨之後,炮身、炮管裡都找不到一點毛刺和砂眼。
鄭慶相當滿意,剩下的就要等待試射後才知道了。
看著兩門歐氣十足的青銅炮,鄭慶再一次不爭氣地流下了口水。
這才是真正的戰爭之神!
他們運回來的銅錢,足夠鑄近一百門炮了,別說蒲家的海盜,就是女真蠻子攻過來,都得被炸成渣渣……
“鑄造一門炮需要多長時間?”鄭慶突然問到。
彰顯懷皺皺眉頭計算了一下:“若天公作美,差不多一個月。”
實際上這兩門炮也是才鑄造出來沒幾天,基本上是才安裝好炮架,他就把鄭慶喊過來了。
聽完彰顯懷解釋,鄭慶終於明白鑄炮絕不是他想的捏個泥範往裡面倒金屬溶液那麼簡單,製作泥範本身就是費時費力的工作,還需要等型泥完全乾透了才能開工。
兩門炮能這麼順利就造出來,還得多虧了今年降雨不多,空氣乾燥。
這個發現讓鄭慶聯想到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找章顯懷要了根尺子,便就趴在炮口前面開始測量兩門火炮的口徑。
測量的結果恨不盡人意,兩門火炮的實際口徑相差了半寸,足有鄭慶一根食指的寬度那麼多。
鄭慶只有苦笑,中國製造業公差巨大的問題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才被逐漸重視起來,以浪漫著稱的宋朝,人們根本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帶來的後果有多嚴重。
在造船那種傻大粗的活兒上,一寸半寸的誤差可能影響不大,但一旦放在精密物件的製造上,問題就出現了。
嚴格來說,火炮並不算是精密物件。
事實上19世紀中後期之前,同一型號的火炮口徑有大有小也是極其正常的事。
特別是用泥模鑄造法鑄造出來的火炮,因為每門炮鑄造都要重新制模,口徑大小略有差異實屬平常。
但是作為強迫症,鄭慶真的不想忍。
在滑膛炮時代,想要提高射擊精度,就需要炮彈尺寸儘可能的貼合炮膛,若是不能做到口徑的統一,就必須按照每門炮的口徑單獨定製炮彈。
這種做法不僅費時費力,還會遇到戰事緊急情況下,甲炮的炮彈塞不進乙炮炮膛的尷尬情況……
章顯懷是個完美主義者,聽鄭慶說到這個問題,他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但他沒有更好的主意,急得束手無策的原地轉圈圈。
沒有機器的輔助,單純靠著匠人們的手工操作,只能儘量減少公差,想要完全做到產品一模一樣基本是不可能的。
更不要說鑄炮這類一炮一範的製作流程了。
“我說你倆動動腦子,說來說去,不就是模子不行嗎?”老蕭聽章顯懷和鄭慶抱怨了半天,漫不經心道,“你們弄個一直能用的模子,不就能鑄出一樣的東西了?”
見鄭慶像看鬼一樣看著自己,老蕭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咋?難道俺說的不對?要說得不對你就當俺在放屁好了。”
“不,你說得很對,宇宙超級霹靂無敵對!”蕭恩的話讓鄭慶茅塞頓開,以後絕對不能再埋怨他肌肉發達頭腦簡單了,能在蛟龍寨混上頭目的,沒有簡單貨。
如老蕭所說,做個一直能用的模子就基本可以保證每次鑄出來都是差不多的東西了。
完全可以用鐵模鑄造法嘛!
雖然清朝大能龔振麟用這種方法鑄造的炮質量並不好,但那是因為他鑄的是鐵,鐵模鑄炮時生鐵散熱太快,鐵液凝結過程中石墨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