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2/5 頁)
: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老帥的仁人之心此也。
文章說:今天,國共戰片層出不窮,是不是可以少一點。一遍遍用一些虛構的人物與情節,一次次上演舊日的同胞相殘,而我們看到今天,已沒有同胞相殘的快感,也沒有勝利解放的歡悅了。應該要少一點了。
…
而我不看中央電視臺戰爭電影的原因很簡單,它們不是真正的英雄小說。它們有戲劇形式的一切特點:有情節,有形象,有人物,有懸念,甚至有思想——但是,沒有英雄。
後記 … 英雄的環境
英雄的環境
…
英雄產生在其所由產生的環境裡,就是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環境,你不給他這樣一個環境,你生出來的是“假英雄”,或者是次品,或者,沒有英雄。
英雄產生的環境和普通人的環境是不一樣的,不是說,英雄小說裡就沒有或者容不下普通人物,或者說,有一種自然狀態的專門為英雄準備的環境;而是說,小說是虛擬的,是創造性的,想象的,因此,你應該為英雄的問世準備一點條件。
英雄產生的環境,一定是急迫的、催迫的,要產生點什麼東西出來、有一個大矛盾在其中運作的。
這種矛盾和衝突,醞釀著、激化著,準備著,等待著一個解決,等待英雄的出場。
她很類似——暴風雨的前夜,她很美麗,誘惑著我們。
英雄產生的環境,實際上是我們筆下的創造物,而這樣的創造物,往往要假借歷史上發生的重大已知事件、年代、或歷史背景,這麼說,我們實際上是借重大歷史事件、時代、年代,寫英雄小說,創造英雄。
這樣說,是不是有強調寫重大題材的意思呢?或者,是不是重彈“題材決定論”呢?好像難避嫌疑;但是,作者在這裡強調的實際上就是典型環境,卻是確鑿無疑的,肯定的。
英雄一定是產生於典型環境的。廣而推之,一切小說的主角、人物,他們的性格、命運、結局,都是典型環境的產物。
李滬生、部隊長、曾大軍、中亞泥布拖地、高虎聲、閔斌斌…只能產生於他們所處於其中、所由產生的那種環境,典型環境。
典型環境產生典型人物。這一定義、命題,曾經為恩格斯專門、重點強調過的文藝學原理,被多少人、多少年棄之如敝屣,唾棄鄙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它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文學狀況這麼爛!?為什麼是一地垃圾?為什麼有些人寫出的東西不像樣子!?為什麼這些作品是那麼地令人不忍卒讀?!為什麼那些東西儘管鋪天蓋地,除了短期內,被所謂的低齡粉絲,而實則是和作者同樣對文學基本原理不懂、沒有審美境界的人追捧外,很快就被掃進故紙堆,成為昨日黃花。
後記 … 英雄的Hero
英雄的Hero
…
講兩句英雄小說的話,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寫英雄小說,也不是對其它類小說鄙薄冒犯,其實文學題材很廣泛,人人都有創作自由,這個人喜歡英雄小說,那個人不喜歡,這很正常,用不著為此較真,或者打仗。
…
我們為小說主人公一掬英雄之淚,我們的境界、趣味,也得由以提高。不僅是因為英雄為我們獻出了血肉之軀,更可能是因為,英雄本身是一種符號,代表了一種合乎我們道德認可的、符合時代精神的、為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或者為突破這種秩序、為一種更高境界的人生所要求的東西。英雄是我們的代言人,我們的寄託,新生活的陽光,等等。
…
英雄是普通人的昇華,不是天降,有我們凡人特徵,缺點、錯誤、陰暗面;但是,英雄昇華了,遠遠高出於普通人,而半人半神,或帶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