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七章 鯀和禹是良渚後人?(第2/2 頁)
共有四條。
山前長堤的部分主要是指塘山遺址,呈東西向,平面近曲尺形,中段有雙重壩體結構。是水利系統中最大的單體工程。
分成高、低兩級的水壩與山前長堤互相配合,可以將大量的來水瀦留在山谷和低地內。
大致可以阻擋短期內870毫升的連續降水,這雨量,即使放到現在,也屬於百年一遇的標準。
可以說,良渚人五千年前做的水利工程,做的大壩河堤,哪怕是放到現代,也是一場非常不錯的水利設計!
根據水利專家對溢洪道位置的估計,整個水利系統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面積約13平方千米的儲水面,蓄水量可達約275萬立方米。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體系,在良渚水利系統發現前,中國的水利史,一般從4000多年的大禹治水開始講起。
而良渚的水利系統,則把華夏民族與水的抗爭,往前推進了1000年。
這也是一部分學者將“良渚文明”與傳說中的大禹聯絡在了一起。
認為大禹可能是良渚的後裔。
大約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發生過很大的洪水。
整個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沒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層,這個地區變得不適合人類生活,良渚古城從此就消失了。
杭州地區成了澤國,一直到2000年後,戰國時期才有人居住,這也是後來中原看到吳越兩國還是短髮文身的蠻荒之地原因。
而在洪水之後,良渚倖存的遺民們,分為了兩支,一支西遷陝西,一支北下廣東。
因為在這兩地距今四千到三千多年的時期,都發現了玉琮這一良渚代表禮器。
而大禹以及他的父親鯀,就是來自中原以西的地方。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
後來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
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
鯀的這種治水方法,恰恰和良渚文明建造大壩,設定河堤的水利工程思路都是一樣的。
都是想要用堵的方法,將大量的水滯留在水庫之中。
然而,良渚人要對付的是強降雨,這種類似修水庫的河堤大壩方法,還能堵得住。
鯀要面對的卻是洶湧的黃河洪水,這種先輩口口相傳的“治水方法”,當然是沒辦法解決黃河的。
還別說。
這種說法聽起來還滿符合邏輯的。
畢竟現在從考古角度來看,良渚文明絕對是最早,也是華夏最先進的水利工程創造者。
如果說在公元前五千年這個時間點,要給出一個“治水小能手”,那非良渚文明莫屬。
恰好,鯀所在的有崇氏,恰恰就是以善於治水聞名。
說他們是良渚滅亡後西遷的後代,確實有那麼幾分說服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