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六章 玉琮(第1/3 頁)
1號墓的發掘,給陳翰他們帶來了很多驚喜。
驚喜不止於兩個似乎代表了地位的“冠冕”,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一件玉琮。
眾所周知,玉琮這玩意,從誕生之初,就不是啥普通人可以接觸的東西。
這是一種象徵了權利的禮器。
哪怕在1號墓裡,玉琮也只有一件!
這件玉琮呈黃白色,區域性顯綠,夾較多紅褐色、灰褐色、墨綠色斑塊或遊絲狀結晶,整體並不是純玉的。
或者說良渚古國出土的玉質品,都不是現代人的一貫印象中的“玉”。
大家印象中的玉,更多是和田玉、青玉那種溫軟透亮的樣子。
而良渚古國出土的玉,與其說是玉,倒不如說更像大理石。
因為這些玉,大部分都是很原始的,並且大多是露天,或者河流裡淘洗出來的。
沒辦法,當時那個生產力,也不能開山鑿石,大多都是靠著天然發現。
玉質也就沒辦法苛求什麼了。
不過玉質不好,但是其寓意還是一點都不低的。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
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
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
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
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
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說法為據。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
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
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
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
因為良渚的玉都不是黃玉,當時應該也還沒有“禮地”的概念。
有的學者根據良渚玉琮的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
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
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兇驅鬼。
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徵。
玉琮於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徵:墓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於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
種種現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
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制。
其他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
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
其用途在後世,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
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
琮體切割規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