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司薄之印 (求追讀!!)(第1/2 頁)
“不對啊”
拿著這把寶劍,孔建文又陷入了沉思。
“這是一把秦制銅劍,那按照秦國的律法規定,凡是國家鑄造的兵器,必須要刻上官署和工匠的名字。”
秦國對武器製造是很嚴格的,要求每個工匠在製作武器時都留下屬於自己的記號,這樣哪個武器質量不行或者出了問題,就追責哪個工匠。
而且如果發現哪個武器沒有刻上標記,那整個製造鏈的所有相關人員,都要受到“貨一甲”的懲罰。
也就是罰相當於一套鎧甲的金錢。
如果交不上,那就服勞役!
在兩千年前的封建時代,這種精確到個人的責任制,有效的提高了秦國武器的質量,避免了偷工減料和粗製濫造的事情。
從秦始皇到秦二世,這套律法都是被嚴格執行了的。
秦始皇陵裡出土的兵馬俑陪葬武器,每一個都有刻上標記,從秦王政3年,到秦二世元年製造的悉數都有。
難不成-105號墓出土的這把秦制銅劍,是非官方製作的?
但是非官方製作的,能如此精良?
孔建文再次細細的檢查了一遍這把劍。
這次,無比細心的他,終於在劍炳上,發現了一些異常之處。
劍炳上大約一塊33厘米的位置,有二次被打磨的痕跡,明顯和四周其他區域的顏色有細微變化。
看到這,孔建文心裡就有數了。
八成是原本在劍炳上是有刻一行“某某年寺工某某人”的標記。
只是秦滅漢興,因為某些原因或者是避諱,這位墓主人的家族某代貴族,將劍炳上的秦工匠標記給磨去了。
雖然有些遺憾,不能夠透過製作工匠刻上的標記,來分辨這把劍的具體制造年代了。
但是這也不算什麼大問題。
秦國的存世時間很長,但是秦朝的國祚不長,二世而亡。
而且還有碳十四鑑定法,想要知道這把劍大概什麼時候造出來的,也不難。
“嚯!”
“孔老師!還有握玉!”
突然的一聲驚呼,打破了孔建文的沉思。
還在繼續對棺內進行清理的蘇颯和林雅,一臉興奮的從積水中,又捧起了一物。
一塊泛黃的長條圓柱形的玉石!
而且玉石上,還有單線條刻畫出來的紋路,細細一看,似乎是刻了一隻豬。
“喔,豬型的玉握啊!”楊翰頗為驚異的說道:“這也算是漢朝最常見的玉握型別了吧。”
古人認為死時不能空手而去,要握著財富和權力。
所以在新石器時代,下葬的先民通常都是將獸牙握在手中。
到商周時期,死者手中多握數枚貝幣,因為貝代表了財富。
而到了漢代,下葬時通常就會給墓主人的手上握一隻玉豬。
“豬”在漢代可不是什麼貶義詞,那個時候還沒“笨豬”的說法呢。
傳聞漢武帝劉徹小時候就叫劉彘來著,“彘”在漢代就是豬的意思。
不管傳聞是真是假,但是能夠有這麼個傳聞,至少說明豬在漢朝就不是一個貶義的字,不然不會編排到洪武帝頭上。
事實上,在漢代豬是財富的象徵。
玉豬也成為了漢代最流行的玉握。
“不止呢,這還有一個韘!”張健波也同樣傳來了捷報。
他也從水中撈出了一個小型的玉器,韘!
《說文·韋部》載:“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
韘,音通射,在商代便已經出現,是射手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來扣住弓弦射殺獵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