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四川江油李白洗墨池
《夢李白》第一首主要抒寫杜甫夢見李白時驚疑交集之情,以詩人自我為中心;而第二首則重在描寫夢中李白的情態。「告歸常侷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前四句夢聞其言,後二句夢見其形。仇兆鰲說這幾句詩「曲盡倉皇悲憤情狀」。如果要從潛意識在夢中活動留下的痕跡,來探討詩人真實的內心世界,那麼這幾句詩的真正含義是:當時杜甫很想去看望李白,但秦州和夜郎遠隔萬裡,以垂老之年,跋涉千山萬水,談何容易,故在夢中借李白之言,寓重見難期之意。「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白頭趨幕府,深覺負平生」(《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這是詩人常有的感慨。夢中李白的形象,正是醒時杜甫的身影。下面「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既是為李白慨嘆,也是在為自己慨嘆。夢中的李白和醒時的杜甫,已經交織在一起,難以分辨了。
金錢
金錢
「路中紛紛,行人悠悠,載馳載驅,唯錢是求」(成公綏《錢神論》)。稱人見錢眼開,一直含有菲薄之意,但見錢而眼不開,在人世卻很罕見。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公然設立專門機構,鬻官賣爵,換取錢財。而唐代文豪李邕、韓愈,為人作碑文,都接納巨金,韓愈門人劉叉稱這些錢「諛墓中人得耳」(洪邁《容齋續筆》)。桓、靈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李、韓聲聞當代,名垂後世,尚且如此貪財,普通人就更不必說了。清人戴名世筆下的錢神洋洋自得地說:「薄海內外,苟非餘則慼慼嗟嗟,窘然而無以為生。一二迂妄者吾避去,自餘諸公貴人,皆孳孳慕予,手摩而目屬,以及庶民卑賤之流,無不願為我死者。」(《錢神問對》)
當然,不愛錢的人也是有的。在西方,賀拉斯、盧梭等人都聲稱自己討厭金錢。中國古代某些賢人,雖然沒有這種情詞激昂的表白,但其行為,卻更能證明自己是不愛銅臭的高潔之士。如「(楊震)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後漢書?楊震傳》)又如「(山陰孔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山,嘗見山谷中有數百斛錢,視之如瓦石不異」(《南史?孔道徽傳》)。至於破家散財、急人之難的義俠之士,就更多了。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題張氏隱居二首》其一)。這是杜甫早年作的兩句詩。據《史記?天官書》,金銀之氣,往往出現在軍隊覆滅的戰場、城市被毀的廢墟之上,以示金銀財寶常和死亡毀滅連在一起。若能參悟此理,誰又敢「貪」呢?肅宗乾元二年(759)作於秦州的《空囊》:「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則從另一個側面,用含蓄的語言、戲謔的方式,反映了杜甫對金錢的態度。
屈原在《遠遊》中,「漱正陽而含朝霞」,司馬相如《大人賦》中的大人,「呼吸沆瀣兮餐朝霞」,託名劉向《列仙傳》中的赤松子,「好食柏實」。杜甫這首詩,即以食柏餐霞,領起全篇:「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彩霞高遠,松柏常青,在古代詩文中,一直作為高潔的象徵,與《空囊》作於同時的《佳人》,就以「採柏動盈掬」來形容佳人的清高絕俗。但美妙的食柏餐霞,畢竟只是一種空想。當一個人只能靠「神遊」來欺騙自己的肚子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