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抉擇(第1/2 頁)
“陛下,這般做法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只是燕王殿下的封地,距離長安的距離也不近,災民們如何到達那裡?靠著兩條腿,怕是未到半路,本就缺糧導致身體匱乏的災民,就會有很多人倒在路上。”
“且途中災民到達朔方消耗的糧食,想必比賑災的需要的糧食更多,這樣做的話,豈不是有些得不償失?”
在下方的群臣看完燕王李恪向李世民,上奏的摺子後。
曾經的宰相蕭瑀,便出列拱手,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蕭瑀的話才說完,一旁的劉政會也若有所思的開口道。
“正如宋國公所言,且不說路途中糧食的供應問題,其安全保障怕是也難以周全。災民隊伍龐大,行動緩慢,若遇流寇劫匪,僅憑他們自身恐難以確保安全。”
“再者,長途跋涉中難免會有人生病受傷,醫療救治能否及時跟上也是個大問題。”
“陛下,微臣覺得,燕王李恪見到,關中再次遇災,心生憐憫,難得一片赤誠之心。只是此事仍需慎重考量,尋找更為穩妥之法。”劉政會憂心忡忡地說道。
“哈哈哈哈哈”
聽完蕭瑀和劉政會的發言,坐在上方的李世民,突然爆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這讓下方的群臣面面相覷,不知道李世民為何而笑。
倒是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幾人,神情自若,閉目養神的模樣。
似乎在看到那份奏摺乃是燕王李恪所寫之後,對於這些浮於表面的問題,你們能夠想到,陛下何許人也?又怎麼不知?
既然在太子殿下以及魏王殿下賑災失誤之後,災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未能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之前。
陛下將燕王李恪的奏摺拿了出來,那麼就說明,陛下必然是看中了燕王李恪這個辦法的某個可取之處。
要不然,陛下斷不會在這種時刻將此奏摺示於眾人。
再者,燕王李恪是何人。
年紀輕輕就一舉替大唐,將貞觀元年的旱災、蝗災帶來的危機化解於無形之人。
不說他在商業上的成就,光是他的果敢與睿智,眾人都是有目共睹。
當然,此次面對新的災情,他人在千里之外,不可能無緣無故地上奏此折。
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又有“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這種警示後人的話。
以燕王李恪的腦子,自然不可能主動將這種棘手的事,攬在身上,只能是看中了那些災民。
畢竟,在朔方北地,地廣人稀,正需大量人力開墾荒地、建設城池。
若能將這些災民妥善安置於此,不僅能解關中災情之急,還能為朔方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燕王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大膽上奏此策。
而陛下想必對他的提議也是非常的重視。
只不過,既然陛下沒有直接同意,而是拿出此奏摺,那就說明他心中也尚有疑慮。
不知道是否同意,這才想讓大家共同商討,權衡利弊。
畢竟此事關係重大,不可輕易決斷。
一方面,災民的安置問題迫在眉睫,若能妥善將他們轉移至朔方,確有可能為朔方的發展帶來新契機。
但另一方面,人口在任何朝代,任何地區都是至關重要的資源。如此大規模的災民遷移,風險著實不小。若途中出現意外,不僅無法解決災情,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混亂。
果不其然,李世民看著眾人各異的神情,笑聲漸止,說道。
“眾卿不必疑惑。朕笑,並非是對當前困境不以為然,而是欣慰於燕王之赤誠與諸位愛卿之思慮周全。”
李世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