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頁)
,乃是我大明名將,流賊聞其名而膽喪,有他在,何愁東虜?只要山海關一線和宣大能牢牢的拖住東虜主力。我大明官軍必能全殲流賊殘餘,然後從容北上,與邊軍會師,共擊韃虜!”
一席話說完,楊廷麟神清氣爽。這番思慮也是他花費了好長時間和好多心血才完成的。想不到今天竟然用在了和朱平安的辯論上,使得他有一種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朱平安倒是很驚訝,沒想到楊廷麟居然能看到明末時期,鹽務和海務對於朝廷財政的重要影響,有這一點,便足以證明楊廷麟並不是一個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只不過,雖然難能可貴,但也從側面證明了楊廷麟畢竟是從進士直接進入到了東宮中樞,並未得到基層的充足磨練,其見識還停留在空洞無物的境地,這樣的想法雖然好,但如果沒有一個實際的可供操作的辦法來支撐,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朱平安嘆口氣,雙手拍了兩下,“楊大人的見識是好的。鹽務和海貿確實利潤豐厚,多年以來,朝廷也未曾真正掌握其核心和全部。嘉靖朝時,朝廷入不敷出,財政緊張。朝廷派遣御史巡撫江南,得銀三百萬兩,方才稍稍緩解壓力,其後再度陷入困窘狀態,如此周而往復,直到如今仍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海貿同樣是如此!民間商賈因此獲利頗豐,然而朝廷卻沒有享受到其中一點好處,此事難道不奇怪嗎?”
朱平安伸手阻擋楊廷麟的插話,繼續說道:“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話原是不錯,但天子垂拱而治,士大夫集團卻是失去了應有的監督和制衡。鹽務、海貿的背後,朝中權貴莫不插手其中,楊大人一言而欲將這兩條財路生生的斬斷,莫不是要自絕於天下?”
“明知不為而為之是為大丈夫,楊某不才,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楊廷麟神色堅毅。
“飯咬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朱平安緩緩說道:“我絲毫不懷疑楊大人的決心和能力,但就算你做成了,恐怕也需要數年乃至十數年之功吧?”
“而我說的是眼下!”朱平安提高了聲音。“無錢無糧,那打什麼仗?建什麼功?”
“再說你的堅壁清野之策,遼鎮和宣大困守堅城,阻擋韃子騎兵南下。虧你想得出來?”
聽聞朱平安毫不留情的呵斥,楊廷麟不禁滿面通紅,“我的策略哪裡不對,目前北疆也只有宣大和遼鎮才能阻擋東虜入寇。只要嚴陣以待,東虜萬萬不能佔了便宜去!”
“你動動腦子!”朱平安說的越發不留情面,就連一旁的王品也有點看不下去了,一個勁的咳嗽提醒朱平安措辭。
“韃子的主力是他們的騎兵,所仰仗也是騎兵的機動性強、行動出其不意,遼鎮和宣大就算鑄成了銅牆鐵壁,難道我大明的廣袤疆域還能都豎起一道城牆,抵禦韃虜進攻嗎?”
朱平安大步走到王品屋中掛著的一幅大明疆域圖前,隨手解下腰間的佩刀,以刀柄指向地圖上的一片地域。“這裡,難道就不可以南下嗎?”
“蒙古?”楊廷麟和王品都是一聲驚呼。
“崇禎八年,林丹汗病逝。蒙古陷入內亂。喀爾喀和科爾沁都投靠了滿清,察哈爾部也沒堅持多長時間,林丹汗的繼承者額哲很快便成為滿清的手下敗將,自此漠南蒙古十六部全部投靠滿清,奉皇太極為可汗。滿清為何不能繞道蒙古,自邊牆突入南進?”
“別告訴我,寧遠之兵和朝鮮**隊可以側擊清軍後翼!”朱平安看著想要急著發言的楊廷麟補充道。
“朝鮮國已經被迫投降,朝鮮國邊境便有一萬滿清精銳鐵騎嚴陣以待。再說寧遠,兩位覺得寧遠守將包括遼鎮諸將有偷襲滿清的膽魄嗎?”
楊廷麟張了張嘴,最終還是幽幽的嘆了口氣,閉上了嘴巴。
“再說回這張圖樣。畢懋康畢老大人研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