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1/5 頁)
當然,這件事不是說說就行的,還需要大批的人員做事,需要大量的資金做後盾。
丁聞江能夠從上海的財政資金中撥出一筆錢,林子軒捐出一部分,成立文物救助基金,打好基礎,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他們決定把這個機構叫做中華文物救助會,總部設在上海,之後逐步在全國設立分會。
至於救助下來的文物,兩人同意建立一座博物館暫時儲存,等到適當的時機捐給國家。
這個適當的時機是指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時候。
不過在建立博物館的地點上兩人有分歧,丁聞江覺得上海就很好,林子軒則認為最好建在偏遠地區,避免文物毀於戰火。
這讓丁聞江很詫異,他認為在目前的中國上海租界無疑是最安全的地方。
林子軒想的更為長遠。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的話,上海並不安全,倒是重慶和雲南等地是合適的地點。
這只是初步探討,兩人求同存異,把這件事暫時擱置。以後再做決定。
在龍華鎮的這次會面,他們談論了中華文物救助會的大體框架和基本方針。
也就僅此而已了。畢竟這件事牽扯到的東西太多,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說好的。還要和一些文物專家商量文物鑑定和儲存的問題。
兩人會聯名在《申報》上發表一封倡議書,邀請有志於文物保護的專家學者參與進來。
無論是丁聞江,還是林子軒,在這個時代都是極具聲望的人物,影響力不容小覷。
回到家裡,林子軒稍稍冷靜下來,不由得搖頭苦笑。
想想以後中國的情況,這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就算是把文物儲存下來。也經不起人為的破壞,這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難題。
他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應對將來的危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很多事情總要有人開個頭,才能讓後來的人繼續做下去,他願意做一個開創者。
提倡傳統文化,保護文物,這是一脈相承的事情,文物也是傳統文化。
不能讓後世的學者跑到外國的博物館研究中國的文化,那將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說起來。林子軒並不喜好文物,也不懂這些,只是有些不忿而已,既然現在有了聲望。有了錢財,那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護工作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這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作為一名偽文學家,當務之急不是組建保護文物的機構。那是一件長期的工程。
眼下,他要利用自己作家的身份發表文章來喚醒大家保護文物的意識。揭露西方考古學家在中國的盜墓行為。
這些事情不是沒人知道,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因為種種原因,也沒人說出來。
或許有人說了,卻依舊沒有人關注。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爭和革命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有太多需要專注的新聞,盜墓和販賣文物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林子軒要寫的第一篇文章叫做《莫高窟》。
他結合後世的資料,講述了敦煌莫高窟的飛天文化,這是一個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的文化傳承。
從其中能研究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的融合,極具史學研究和文化研究價值。
自然,他不會忘記那位王道士。
林子軒要寫的不是學術論文,而是散文,學術論文適合在專業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比如北大國學門的《國學季刊》。
那樣只能在專業的小圈子裡流傳,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散文的形式自由,可以抒發情感,記人記事,進行哲理思考等等。
他寫的這一類散文在後世被稱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