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大的漢王朝低首的可怕的帝國。
公元46年,匈奴內部因為爭奪單子繼承權發生內亂,稽候珊之孫日逐王比向漢朝求援,以期得到支援,在得到漢朝的支援後,日逐王比於公元48年稱呼韓邪單于,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兩部。南匈奴歸附於漢,移居塞內,北匈奴則繼續留在漠北。
公元89年,東漢軍隊與南匈奴聯手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後世蒙古西北部),單于遁逃,降眾20餘萬。91年,東漢軍隊再次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後世阿爾泰山),北匈奴損失慘重,北單于率餘眾逃往烏孫,開始了其漫長的民族遷徙,並導致了強大的羅馬帝國的覆滅。
南匈奴單于多次受到鮮卑的襲擊,只得進一步依附漢王朝。後來曹操讓梁習以別部司馬的身份擔任幷州刺史。梁習到任之後,以禮相待,勸誘招納胡狄中之有權勢之人到朝中做官。用軟辦法除掉胡人權貴之後,又徵召胡狄之精壯從軍。後將這批胡兵遠調別處,使得單于無爪無牙,恭順納項。這方法簡直與孔明先生在益州安撫南蠻的方法一般無二,亦可見曹魏能人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單于在216年投*曹操。曹操為了削弱勢力,分其眾為五部,每部選尊貴者為帥,別令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令左部居汾陽、右部居祁縣、南部居隰縣、北部居忻縣、中部居文水縣。至此,南匈奴國家政權已經沒有了。
對於南匈奴這些部眾,我還是相當在意的,因為日後的五胡亂華之時,擊敗晉王朝,首立政權的就是這些人。而且很好笑的是,他們起事還打得我的名義——於扶羅之孫劉淵就是追尊我為孝懷皇帝,起兵反晉的。
所以,除了戒心之外,我還對這些〃親戚〃有著幾分好奇。
我是在渭南見到劉豹的。那時我正奉命巡視各地,來到渭南,而他悄悄渡河,前來見我。
第七十二章 幷州匈奴
渭南位於渭河平原東部,因位於渭河南岸而得名。東瀕黃河與幷州、河南毗鄰,西與長安、咸陽相接,南接秦嶺與商洛為界,北*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長安至渭南,我走得極為快意。因為這一路的馳路修得極為平整。從前秦治馳道,高出地面,用鐵椎築土,道茬堅實,寬50步,每隔3丈樹青松為志,寬闊平坦,森嚴蔚然。到漢時依秦制,凡馳道皆由地方官吏管護,隨時保養維護。到東漢治驛站,道路更加四通八達,暢通無阻。可惜時至三國,天下大亂,就只有人挖溝,沒人修路了。不過,孔明先生十分重視修路,他把撫流民,練精兵,修馳道,治河渠列為四大要務,無論是山中的流民,還是投城的賊盜,亦或是捕獲的俘虜,他都從中選出精壯的補充入部隊,其餘的打散安置,並以工代賑,透過修馳道,治河渠來分配給食物。說起來,先生雖重兵,卻似對築城的興趣不算太大,這一點他遠遠比不了李嚴。李嚴最喜歡築城,只要他到了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城池修得漂漂亮亮的,高高大大的,所以每次考績,李嚴的名次都極高。但我總覺得他有點搞面子工程的嫌疑。先生卻不同,他對於事務的輕重緩急似乎分得極為清楚,哪個城當修,哪個城不當個,哪個城應以什麼為主什麼為輔,在他這裡是一清二楚。關中山川環抱,可以作為險阻,是為戰略上的優勢,所以修城並不重要;農業發達,可以儲糧養兵,是為經濟上的優勢,所以要搞好水利,使農業的潛力發揮出來;這裡原本人煙稠密,民尚耕戰,是為天下的中心,但由於久經戰亂,人口不是很多,而且東臨強敵。修路是為了加快運兵的速度,使有限的兵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建威大將軍趙雲與鎮東將軍領渭南太守龐德就駐紮在渭南。這兩頭猛虎守在潼關之外,著實令曹魏也要吸幾口涼氣。當年渭河之戰,馬超龐德猛攻曹軍,若不是曹操校尉丁斐放出大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