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第1/2 頁)
「咳,劉知縣很是孝順,覺得禹郎君這樣實屬不孝,就奏請到長慶路提學司處,將禹郎君的秀才功名給革了。」
「……秀才功名怎麼可能這般輕易被革?《大寧民律》有言:凡棄親子者,待其年老,該子無需盡贍養之責。這不孝之論,根本不成立。」
鄭主簿本不想開口,但見唐知縣的態度不對,立馬說了。「是有這一條,下官也提過,只是劉知縣一意孤行,改了些措辭,提學司便準了!」
「此事,本官會另行奏請提學司,恢復其功名,此事錯不在提學司,他們極大可能會同意。你下午派人去禹家一趟,先不必說功名的時,只說是當禮房書司。」
對於憑自己主觀、喜好,斷人前程,這件事,唐林不打算隱瞞,至於劉知縣會因此事受到什麼處罰,也那是他應得的。
而提學司會不會恢復禹郎君功名?自是會的,提學司管理一路學政,定然要維護學子的利益,憑自己喜好隨意發作學子,這是大部分官員最為厭惡的,而且,此事錯不在禹郎君。
至於為何不直接跟禹郎君說,一是不知提學司何時下發文書,二是唐林怕禹郎君經此打擊,難以承受這樣長時間的等待。所以還是先接觸一下,若是其心態尚好,唐林才會向他慢慢透露。
隨後,一群人又將所有的考生看了一遍,縣衙的人員都已齊備。
至於古漁鎮的里正,還是由毛郎君擔任,因為毛郎君的卷子寫的極好,文書上的評語也不錯,綜合起來 ,排在第二。
而那個王郎君排在第四,自然沒有錄用。就算王郎君是真的極好,排在第一,唐林也只會讓他去其它鎮子,而不是當古漁鎮的里正。當然,他還沒好到這份上。
像王家這樣憑藉宗族將律法踩在腳下,唐林絕不會姑息,這股風氣必須得壓下去。
至於多招弓手這件事,唐林壓下不提,如今縣衙胥吏將近一百二十人,要是再招的話,胥吏真的太多了,碼頭的事還是去找外援為好。趁此機會還能摸一摸他們的底細,略人案可還沒了結呢!
等所有胥吏走了之後,唐林他們又留下來,商討碼頭和集市的事情。
聽到唐知縣的想法,鄭主簿先是大喜,隨後又有些愁眉不展,集市好說,但那些碼頭混混難辦,這些混混身後都有臨海縣大戶的影子,如今唐知縣想要整治,也不知道那些大戶們願不願意。
「鄭主簿,這些混混難不成是那幾乎戶人家的僕從?」這是唐林做的最壞的猜想,如果真是這樣,怕是會麻煩一些。
見唐知縣早已想到這,鄭主簿也不瞞著了,說:「也不算是,只是那些人每年都會交給那些大戶們一筆銀子,算是分成。這筆銀子雖然不多,但也不少,所以直接讓他們吐出來,怕是有些難。」
「分成?若是讓他們知道因為這些分成會少許多銀子呢?」
唐林看向鄭主簿繼續說:「那些混混這樣勒索銀子,那些大戶雖然也拿了一筆,可同時卻把好些人趕走了。那些人過來,總有人會到縣裡住上幾宿、買些東西,臨海縣的大戶有不開鋪子的嗎?」
「想想看,海港碼頭整理好,我們專門派差役打理、巡邏,按時間算,六個時辰記一次費,小型船十文,中型船二十文,大型船三十文。這樣既可讓縣衙賺上一筆,又可以讓那些商人放心。而且,這事傳出去,怕是有許多貨船過來,長臨府這麼多碼頭,或多或少都有混混勒索錢財,我們這麼些錢,比起混混來說,好太多了。」
「商人心中安定,自然會帶著貨物來縣城,特別是從別的國家來的商人,定是要在縣城大肆採購東西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