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4 頁)
粉賺錢,最在乎的是他們。
一翻接觸下來,李歲榮發現自己面對的這個孩子很聰明,比他接觸與這孩子同齡的孩子更要聰明,也更謹慎,但也更在乎自身利益,更懂得保護自我。
三人當面簽訂協議後,黎曉函便按照合同要求參加真人秀節目,同時,在合同簽訂之後他也收到報酬總額的三成,賺錢,哪有那麼容易。
透過手機支付了車費,拿了發票之後,黎曉函提著為數不多的行李下了計程車。
車子無法進入巷子,他只能提著行李箱跨過汙水坑,再往巷子深處走去。
他家就在巷子的盡頭。
這裡是老城區,街道的排水系統都不太好,一到下雨就變得坑坑窪窪的,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否則鞋子就會踏入水坑,變成名副其實的水鞋。
黎曉函在這兒住了好些年,對巷子這條道哪兒有坑哪兒會有爛泥,哪兒會有髒水往下滴瞭若指掌,花了不到十分鐘時間便走到自家樓下。
巷子尾端有兩棟看起來像危樓的房子,經常聽周邊的老鄰成說政府快要拆遷了,他們這些房子都會有補助的,謠言散佈多年之後還是謠言,樓房依舊看起來像危樓,政府卻從來沒有下過拆遷的紅標頭檔案。
地段不繁華,只有公交,沒有地鐵,交通也不算太便利,有能力的老住戶都搬了出去,沒能力的念舊的都留了下來,老房子當成出租屋租了出來,房租在如今這兒繁華的都市裡算是非常便宜的,久而久之便吸引許多到城市裡打工的人流,周圍住的大多是外來打工者,人多了就會更亂了。
黎曉函十歲就搬到這兒住,也有近十年時間,那時候周邊人流量還不多,出門都能隨便遇到一個老街坊,門口總會坐著納鞋底或是fèngfèng布布的老太太,下棋的老頭兒,接孩子放學的母親們,騎著腳踏車衝進巷子的父親們。
如今,巷子還是那條巷子,人卻不再是那些人,沒有人會為過去的時光而停駐不去。
黎曉函沒有搬走,原因有二,一是沒有能力,二是他也習慣周邊的環境,三是這兒還有幾個熟人,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
老舊的房子沒有電梯,他家住在最頂層五樓,每一層都有兩個住戶,門對門的形式。
提著箱子輕鬆地往上走,可見他體能不差。
走上二樓時遇到四樓的劉老頭兒,年過近七十的老人還往上搬小煤氣罐,黎曉函順手幫他拎起:&ldo;劉爺爺,我幫你拿吧。&rdo;
早已習慣年輕人幫忙的劉老頭兒並沒有推,他揉揉自己的老腰感嘆道:&ldo;人哪,還是得服老,這兩天聽老葉說你出遠門了?&rdo;
黎曉函只是應了下:&ldo;嗯。&rdo;他轉移了話題:&ldo;劉爺爺,您以後還是讓送煤氣的人給你送上去,你的腰不好,就不要逞強了。&rdo;
黎曉函在樓裡出了名的好心,只要見到老人提重物他都會上前幫忙。
樓裡有一半的房子都被做成隔間租給外來打工者,都不熟,也就黎曉函跟他們這些老人家熟了。
劉老頭兒忙點頭:&ldo;知道了,知道了,比我家那老太婆還囉嗦。&rdo;但是他卻極享受黎曉函的關心。
幫他將煤氣罐送進家裡後黎曉函才繼續往上走,歸心似箭。
掏出鑰匙,開啟外面的兩道門。
黎曉函將箱子放在一米寬和長兩米的陽臺上,換上拖鞋,再開啟與陽臺與大廳相通且半掩著的門。
映入眼前的是歪在沙發上聽到動靜剛睜開眼的頭髮花白的葉阿婆,她見著黎曉函便說道:&ldo;曉函回來了,實習累不累?&rdo;
黎曉函不可能將自己出去拍攝事實跟葉阿婆說,只是找了個看起來合理又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