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路何崎嶇(一)(第2/3 頁)
,將籌集到的築路費用花光後,抬頭一瞧,嘿,波斯人竟然真的一米公路都沒修,眼巴巴地指望他們將這條道路一直修到設拉子。齊國人立馬就炸了,憑什麼呀,老子來你們波斯是賺錢的,可不是給你們搞建設的。隨即,波斯商社也撂了挑子,停止了繼續投入,最終使得這條計劃中的“交通大動脈”半途而廢。
其實吧,要是薩法維王朝能像埃及那般,允諾將道路兩側數公里的土地無償交給齊國開發的話,波斯商社也不是不能考慮投入一大筆資金,將這條公路修通。畢竟,除了能收點過路費外,還能透過土地開發,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怎麼著,也能彌補修路的花費。
但“勤於王事”的法爾斯總督對齊國人的建議,直接予以拒絕了。聲言,齊國人要是租借荒僻的海邊漁村港口倒也罷了,畢竟那裡涉及的土地糾紛和宗教爭端會少一點。可一旦深入內陸,牽扯到的農田和百姓無以計數,說不定就鬧出什麼大的事端,進而影響兩國數十年的友好往來。
不過,考慮道波斯境內馬匹駱駝較多,也不愁拉車運貨的畜力,儘管道路爛一點,但也能勉強支撐得起貨物運輸的基本要求。
齊國每年從波斯獲利達千萬元,絕對是齊國環印度洋貿易圈內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以該國不到千萬的人口規模(薩法維王朝巔峰時期也只有900萬—1000萬),市場容量自然是絕對不如印度和奧斯曼,但由於波斯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性,處於東西方之間、亞歐大陸腹地南北之間的貨物物流非經波斯難以為繼,因此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過境貿易極其發達,高原上遍佈的古老驛站就是陸路交通時代過境貿易繁榮的歷史見證,薩法維時期當然也不例外。
在全球市場興起的早期,途徑波斯的過境貿易就已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時期,波斯的過境貿易中心數量更多,伊斯法罕、坎大哈、大不里士以及阿巴斯港等都是當時重要的海路和陸路國際貿易中轉、集散地,伊斯法罕更是陸路過境貿易中心的典型代表。
薩法維王朝東部最大的對外貿易伙伴是莫臥兒王朝,與薩法維王朝相比,莫臥兒帝國的經濟體量更大,生產能力更強,國家也更為富庶,其出口貨物主要是手工製成品,包括棉布、靛藍、硝石、香料、鴉片、糖、絲布、紗線、鹽、珠子、硼砂、薑黃、紫膠、密封蠟和各種藥品。
作為當時東方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莫臥兒帝國的產品向西出口,無論是海路和陸路都必須過境波斯,沿著陸路通道運抵伊斯法罕,在此中轉再向西一直到地中海東部貿易港口阿勒頗,才能與歐洲商人完成交易。
如果說伊斯法罕是薩法維時期過境貿易的最重要集散地,那麼正在興起的布什爾港則是整個東西方貿易網路中最重要的國際海洋貿易中轉站之一。這裡不僅是環印度洋的西部傳統貿易中心,更是連線齊國、秦國、南洋諸藩和印度洋貿易圈的中心節點。
一支規模龐大的商隊從布什爾港出發後,一路北上迤邐而行,七十多輛馬車,一百餘馱馬和駱駝,前後綿延近兩裡,車輪和馬蹄掀起的塵土高高飛揚。
李延良騎在一頭駱駝上,整個腦袋被一條波斯傳統的碎花頭巾包裹得嚴嚴實實,隨著駱駝的行進,身體也跟著上下起伏,在煦暖的陽光照射下,更是顯得昏昏沉沉。
布什爾港距離伊斯法罕大概四百六十多公里,計劃行程二十五天抵達,時間上來看,還是比較寬裕。不過,考慮到波斯境內的破敗的道路,以及可能會遇到陰雨天氣,商隊中的大掌櫃將每日的行進距離儘量控制在二十公里。
第三混成營兩個步兵連也全部換裝商社護衛隊和隨行夥計的模樣,跟隨貿易商隊,前往伊斯法罕。除了營長和幾個情報參謀知悉此行真正目的外,其餘兩百多官兵只知道去波斯人的都城,護送齊國公使家眷和一批重要的物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