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八十五 第三帝國的未來(一)(第4/5 頁)
備,整個漢帝國的國家策略也正式確定,各項計劃都向著同一個目標大跨步的前進。
同樣在貞觀七年,徵海將軍甘寧回來了,他帶著船隊返回了日南郡港口,並且很快給雒陽送來了諸多訊息。
他們成功抵達了大秦國,雖然經歷了一些艱險,還沉了三艘大船,死了不少人,但是成功賣掉了船上全部的貨物,帶回來滿滿當當的黃金和白銀,還帶回來了一條可以行駛的海路,以及大秦國使臣。
甘寧歷盡艱險,抵達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方面接觸到了漢帝國的商船隊和官方使者之後,非常驚喜,花費大價錢把船上的所有貨物都給買了,羅馬皇帝還親自召見了甘寧。
雖然雙方語言不通,但是沿途還是有一些能夠幫助雙方交流的語言人才加入進去,成功為雙方的溝通架構了橋樑。
羅馬皇帝向漢帝國皇帝表示了慰問,並且希望雙方的往來可以持續,他希望羅馬方面和漢帝國方面可以實現商業互通,可以互相派遣船隊和使臣往來,增加雙方的瞭解。
他表示羅馬非常喜歡漢帝國的絲綢、漆器和瓷器,也非常喜歡漢帝國的鐵鍋,如果可以的話,他想要大規模購買,價錢不是問題,主要是能不能到貨。
款待甘寧一個月之後,甘寧啟程回國,帶上了羅馬的使臣和語言人才,以及對漢帝國商品的無限渴望,東西兩大世界性帝國往來的新篇章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這之後,劉備正式在日南郡設立了市舶司,也在戶部設立了相對應的主管部門,將海上貿易分門別類的列了出來,專門管理。
對於羅馬帝國的需求,劉備表示要全力滿足,並且對於對方所渴求的“折扣”的事情,也表示要全力滿足——當然,前提是事前漲價,然後再折扣會原先的水準,甚至比原先的水準還要高。
但是羅馬帝國的官僚顯然不在意這些,只要漢帝國做了明面上的讓利,並且提供了充足的貨物那麼其他的什麼都可以按照漢帝國的意思來。
於是乎在貞觀七年的時候,漢帝國獲得了一條比較穩固的海外商貿路線。
為了更好地保持這條海外商貿路線的穩定,劉備決定接納羅馬帝國的使臣常駐雒陽,而劉備也決定派遣外交人員前往羅馬帝國常駐,雙方都可以透過外交使臣的存在來協商一些需要及時溝通的商貿問題。
於是剛剛回到漢帝國沒有有多久的甘寧就又接到了出海任務。
不過甘寧並沒有覺得不好,他那渾身躁動的基因讓他特別不喜歡安逸,就喜歡挑戰未知和未來,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第二次出海任務。
然後劉備還讓他進一步觀察沿途所經過的每一個國家的狀態,包括羅馬帝國的狀態。
“之前的這份報告寫得不錯,我挺喜歡的,不過我覺得還可以更加翔實一些,尤其要注意觀察各國百姓的生存狀況,看看他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做什麼工作,只是官方和軍隊的話,還不夠。”
劉備如此交代了甘寧,甘寧立刻表示自己懂了,這一次回來,肯定給劉備帶來更加翔實的訊息。
自然的,東園密探也跟著出去了不少,劉備甚至打算安排人常駐羅馬經商,定期補貨,還要開始在沿途各國設立中轉站,把生意徹底做大、做穩。
對於劉備的野望和第一次出海迴歸之後所帶來的好處,讚歎且眼紅的人不是一個兩個,劉備趁機派人將此事廣而告之,深入民間宣傳,逐漸把出海和黃金白銀做了掛鉤。
出海,就是能得到黃金白銀,出海,就是能搏出個富貴。
危險嗎?
很危險,甘寧這第一輪出海船隊因為技術原因沉了三艘,死了不少人,後來回來總結技術經驗,認為是造船的木料、尤其是龍骨的木料沒有晾乾所導致的,以至於船隻的耐久性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