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5 頁)
規模引進外資為手段的城市工業化時期,此時各類生產要素以及海外的新技術、新產品向中心城市聚集,外向型經濟和民營企業的崛起,使得這期間的大量大中專畢業生和外地勞務人員以及到此經營辦廠的企業家湧入蘇州城鄉每個角落,形成了第二波“新蘇州人”高潮。蘇州高速發展的第三個時期是進入21世紀後的近十年,它體現了以IT產業的集聚和發展為目標指向的新型工業化程序。在這一階段,蘇州承接了國際IT產業的梯度轉移,同時,國有企事業單位全面推進改革。現代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紛紛進入蘇州的各行各業,新型工業化程序明顯加快,經濟國際化的特徵也更明顯。此間,大批高層次的國內外人才和有技術的產業工人聚集到蘇州,形成了最大的一輪“新蘇州人”潮。現今,光是從零成長起來的蘇州外資企業就聚集了200多萬“新蘇州人”……
一個600萬人口的城市,接納和吸收了同樣數字的新人,於是有人這樣稱道“白髮蘇州青春相”。
蘇州是古老的,蘇州又是青春的。一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另一半融入到原有的那一半群體時,這個群體肯定變得青春了!
在今天的蘇州,無論城市或鄉村,你很難分得清誰是真正的老蘇州人,誰是新來安家落戶的新蘇州人,他們已經完全和這塊土地的每一個角落都融為了一體。
這就是我父老鄉親和政府官員們的高明之處:十餘年前他們就改口將“外來工”稱為“新蘇州人”。
一個“新”字,包含了親切和溫馨,包含了尊重和體貼,也包含了期待和希望。
蘇州對外來務工者和外來創業者的關心,並非一個簡單的“改口”,而是實實在在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一項項措施,更是如同一家人的那種細緻入微的體貼關懷。
看一看2006年蘇州市開始實施的“新蘇州人計劃”的具體內容,你就會明瞭蘇州對外來務工者和外來創業者的那份體貼關懷不僅是一種簡單的政策上的關照,而是真真切切“一家人”的平等相待。這一計劃中包括:老有所養——只要符合條件,外來人口在蘇州參加社保,與本地職工一視同仁,平等參保,平等享受。從養老、醫療、工傷到生育、失業,五險合一。病有所醫——在企業就業的外來工,被納入城鎮職工保障網。在蘇州農村種田的5萬外來農民,同樣也被納入當地農村合作醫療,他們的子女也享受大病醫療等保險,並享有各種免疫接種。學有所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近30萬的外來人員子女在蘇州中小學就讀,佔全市義務教育學生數的四分之一。蘇州設立面向“新蘇州人”子女的定點中小學,僅古城區就有15所。居有其屋——透過政府投資、單位出資、吸納民資、農民入股等集資方式,在全市建成了4000餘處質量高、環境美、租金低的外來人員規模型集宿區(點),共吸引了170多萬外來人員入住。尊重城市裡每個公民的權利,包括匆匆過客,這是這個古老而新興的現代化移民城市健康發展的基礎。
第4章“蘇”是地球人的嚮往(5)
夕陽西下時的蘇州高新區內,一幢剛剛建設完工的13萬平方米的民工公寓——景山公寓,此時華燈齊放,輕曼的歌聲悠揚地飄蕩在綠草如茵的小區內。下班歸來的青年女工董金娜,邁著歡快的步子,走進乾淨整潔的小區,暖暖的春風吹著姑娘桃花般的臉龐,伴著銀鈴般的笑聲,小董進了自己的宿舍——5幢C4205室。這是一間35平方米的宿舍,裡面住著10名員工,衛生間、電扇、書桌一應俱全,房間裡收拾得十分整潔。“這裡租金每月只有六七十元錢,設施齊全,舒適安全,生活很方便。”雖然到蘇州只有兩個來月,但董金娜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我已經想好了,再過兩三年,我把父母也接過來。蘇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