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宣紙(第1/2 頁)
‘蒸蒸膏潤紫雲寒,馥馥香清翠筆端。雅韻冷光何所似,半窗風月一安瀾。’
江吟圍著鋪子裡的徽墨打轉,有的徽墨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寫數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有的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
有的取松煙,擇良膠,對以杵力,滓不留硯。
有的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
有的光可以鑑,鋒可以截,比德於玉,縝密而慄。其雕鏤之工,裝式之巧,無不備美。
總之,每一塊墨都有它的特點。每一塊墨,江吟都想帶回家。
可惜,徽墨跟成都府那蜀錦一般,製作難、價格高,她也只選了其中五塊。
而這五塊裡的其中兩塊,上面的圖案是描金的茶樹和竹子,江吟甚是喜愛,買回去藏進自己的私庫。
至於剩下三塊,則是準備放在茶館裡寄賣。
每塊徽墨後面,都刻了‘蘇氏墨’三個字,代表著是由徽州蘇家所產的墨。
就以往江吟對墨的瞭解裡,也是聽蘇氏墨聽的比較多。由此可見,徽墨亦是名聲在外的。
買完徽墨出門,江吟偏頭疑惑道:“敢問蘇兄,你家這蘇氏墨,可有賣入皇室,亦或是進貢?”
像蒙山茶為什麼會備受關注,除了茶本身的品質外,還有貢茶的原因在。
因為皇茶園裡的正貢茶和周邊的貢茶,讓官家每年到採茶時節,都異常關注蒙山茶。
也因此,蒙山茶向來搶手。運到番外去,更是能賺成倍的錢。還有官家保駕護航,震懾那些覬覦蒙山的權貴。
若是徽墨也能入的了官家的眼,便不愁開啟它的銷路。
蘇山腳步微頓,意味深長的看了江吟一眼,隨即道:“當然想過,能入官家的眼自是極好的,可哪兒有那般容易。”
不說他們這些小人物沒機會見到官家,就說找人帶,也是沒有渠道的。
江吟疑惑道:“徽州的知州也不願幫忙?”
知州能上達天聽,這種雙贏的事兒,不應該坐視不理才是。
然而,蘇山卻嘆了口氣道:“提過,還送去了上好的徽墨,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什麼。又或者,是在等他們送更好的東西?
總之,知州這條路,他們蘇家早已試過,此路不通。
江吟眉頭微蹙,偏頭朝李青道:“你們的宣紙也一樣?”
宣紙跟徽墨一樣,都是能拿的出手的東西。
南唐後主李煜,便對徽州的徽墨和宣紙評價極高,沒道理在大宋寂寂無名。
也不對,並不算寂寂無名。畢竟,就連遠在成都府的她,都有些瞭解。
說話間,便到了李家的宣紙鋪。
李青邊請他們進鋪子,邊解釋道:“都是一樣的情況,也不知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專程拿了張試用的宣紙,又順手遞了支毛筆給江吟,試探道:“張兄試試我們的紙?”
“好馬配好鞍,好紙配好墨。”江吟接過筆感嘆道,“李兄鋪子裡用的墨,也是蘇氏墨吧?”
能用徽墨當試紙的墨,當真是豪氣。就衝這,他這宣紙在徽州也是好賣的。
“張兄好眼力。”李青豎起手指道,“試試?”
江吟頷首,提筆蘸墨,往宣紙上題字。
李家這徽州宣紙,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軟堅韌,百折不損,光而不滑,吸水潤墨,宜書宜畫。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效能。
用宣紙題字作畫,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最能體現墨分五色。
一筆落成,深淺濃淡,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給人躍然紙上,神采飛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