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暗潮湧動(第2/2 頁)
得一定數量土地耕種權,按比例上繳租子(納稅)。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佃戶的耕種條件,也發生了嚴重分化。
有的人家有牛或馬,耕種效率高許多。
沒有牛或馬的農戶,佔佃戶人口的一半。
這種情況,對貧困農戶相當不利。
站在朝廷角度看,這同時對整個農耕社會相當不利。
由於父皇拓跋燾對軍事開拓、工業進步更感興趣,太子拓跋晃便把很多精力用來關注農桑、商業發展。
他與大司農張黎一起,搞出了一套強制農戶互助的新政——“農戶幫耕法”。
具體內容是:有牛人家給無牛人家耕田22畝,無牛人家以耘鋤7畝交換;給貧弱老幼家耕田7畝,則得換鋤2畝報酬。
太子與大司農聯署下令:官府必須登記清楚農戶土地和牛馬等情況,製作牌子豎立在田邊。發現因飲酒、賭博而棄農者,嚴懲。
這套“農戶實名制”新政推行以來,魏國農業生產效率、規模得到極大提高。
軍鎮、民屯的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比以往翻了一倍多。
大司農張黎最近遇到的麻煩是:軍鎮、民屯裡的農戶反映,有牛、馬的人家,開始牴觸“農戶互助法”,不願幫耕。地方官員也不積極督促、落實這事了。
張黎稍加調查,就找到了這一現象的根源:督辦“農戶幫耕法”的各級官員,多數是屬於太子這一派系的人。最近,太子派系的人,中央級別的,有給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城被殺;郎官級的,太子府裡的主簿、參軍被斬了十幾個;地方上收到牽連的,幾十個被斬、一百多人革職並充軍。
張黎是崔浩之後,漢人大臣裡的首席。
雖有崔司徒前車之鑑,但張黎還是決定親自求見皇帝,直言面諫。
他穿戴整齊,帶上朝珠、笏碟,到試乾殿求見皇上。
門口小太監見是大司農張黎大人,不敢怠慢,問清他的意圖後,進去轉告大太監。
大太監走近皇帝身邊,轉述張黎請求。
正巧,此刻高允跪在御座下面。
他剛才為太子說了一句話。
皇帝盯著高允,還沒吭聲。
聽說張黎求見,拓跋燾道:“讓他進來。”
太監立即到門口宣張黎進見。
張黎一進殿,就見到匍匐在御座前的高允。二人年紀差不多。
但既然皇帝宣召了自己,張黎也不能理會御前發生了何事。
他雙手持笏,抱拳躬身道:“微臣張黎,給聖上請安。”
拓跋燾道:“張愛卿免禮。你來得正好。高侍郎剛才責怪朕對太子不公,張大人你給評評理,朕如何不公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