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2/2 頁)
考生也獲得了官職。這看起來有徇私之嫌,但當考生們向他致謝時,張養浩卻一律不見,只是遣人告知:&ldo;諸君子但思報效,奚勞謝為!&rdo; ‐‐這是效仿千金買馬骨的典故,只是為了讓朝廷更多獲得士人之心,自己毫無私念,一時被傳為佳話。
元朝的科舉從這時開始,共舉辦十六次,取士一千二百餘人,這和宋、金以及後來的明、清相比,確實少得可憐,用儒士補充官員隊伍也是杯水車薪,沒能夠最終達成目的。但因為科舉考試以程朱理學對儒學經典闡釋為判卷標準,從而推動了理學在全國範圍內的傳播普及,開了今後六百年&ldo;經義取士&rdo;的濫觴,對後世影響巨大。而從開科舉開始,大元朝廷的向心力也水漲船高,日後到了元末,很多士人自招兵馬與紅巾軍作戰,為元朝死節者也比比皆是。
元朝科舉和元末士人的故事,在後面的章節中,筆者會詳細解說,這裡不贅。
【正文】
復開科舉,終於在仁宗的乾綱獨斷以及老師李孟的極力贊襄之下,圓滿完成了。從抑制濫賞、濫爵,淘汰怯薛冗員,限制宗王權勢,到復開科舉,仁宗的作為不能說不多,但要繼續去做的事情更多,如整頓吏治和財政等等,都是千頭萬緒,需要下大精力去做的。
然而,讓仁宗惱火的是,一到需要做事的時候,身邊的宰輔班子便要出問題。延祐元年(1314),中書右丞相禿忽魯以災變乞求罷去自己的相位,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鬧災變是上天警告朝廷失政,宰相為政府首腦,自然要負責。但元朝時期災變不斷,若都按這個做法,恐怕沒一個宰相能當夠一個月。仁宗開始不準,但禿忽魯屢屢相求,無奈之下,只得在二月任命左丞相合散繼相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